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它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因而关于中华文化典籍的外译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实践效果,拓宽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途径,该文以译介学为研究方法,从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5个方面对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中国把自己的文化推介到世界,而译介学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熟,能够助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需要“走出去”,中国必须“走出去”,这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不仅人要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思想要走出去,更基础的是企业要走出去,品牌要走出去,产品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的图书已从单一的纸质形态转化为以纸质和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多元形态,网络传播成为了图书“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文学类图书“走出去”的译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形成了政府政策平台驱动,专业人士精品开道,网文大军浩荡前行,三个层面齐头并进的立体格局。不过,这三个层面各有优势与不足,政府是推动图书“走出去”译介的主导力量,但需强化读者市场意识;专业人员译介是图书“走出去”的先锋,但暂未形成规模效应;网络文学“走出去”译介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网文译介良莠不齐,侵权事件频发,急需强化版权意识。为提高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效果,须构建多元译介主体,加强市场和读者研究,并强化引导规范译介活动。三个层面若能各自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必能开创中国图书“走出去”译介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个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专题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科学而系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工作实践与学术经验,该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设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大数据和  相似文献   

6.
<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  相似文献   

7.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于2016年7月3日至30日在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本期共有学员21名,12人来自国内,九名为外国学员。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出版界。  相似文献   

9.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强大动力。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性凸显。该文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状,阐释了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该文以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和论述大学生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途径,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影视作品的对外译制工作。与此同时,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学术著作的外译项目,推动和鼓励中国学术“走出去”。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设立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推动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正>浙江大学教授许钧在2017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文中认为:中华文化的译介要注重系统性。当前,社会各界尤其重视中国文学的译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去",应以思想为先导。中华文化有根、有源、有脉,这些都体现在中华文化典  相似文献   

12.
(二)在“出去”上想办法,加强外宣针对性。对外宣传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外”字,它的对象是外国、外国人。因此,只有走出去,送出去,打出去,才能使宣传更直接,更有效。一要疏通渠道走出去。首先,对出国人员要强调对外宣传的任务,使出国的同志都成为外宣队伍中的一员;其次,外宣要同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把对外宣传寓于文化交流之中;第三,要开展广泛的外联工作,要以“文”会友,以“情”结友,以“物”(外宣品)联友,以“诚”固友,这样就会海内存知己,朋友遍天下,渠道自然会多起来。走出去宣传,效果明显不一样。1994年,湖北省组织一个文化代表团赴美,举办中国三峡书画摄影展。参观展览的美国观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吸收借鉴全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译介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发展现状。然而,目前我国翻译工作的整体实力,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和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还存在不少可能影响翻译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尤其是翻译人才短缺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和专家呼吁加强翻译专业教育、完善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建立中外翻译人才库。  相似文献   

14.
学术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术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对于形塑文明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学术出版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可以实现双赢。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应借助版权贸易,力推学术图书;用好国际书展,适时对外推介学者和专著;联合智库,携手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带动学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2018年6月28日至7月7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荆楚文化欧洲行”活动在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深化友好省区交流合作.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图片展、少儿画展为主体,辅以拜访、会谈、签约等形式,分享了新时代湖北故事,传播了荆楚文化,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出版行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因此,出版业"走出去"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更应该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央企业提升国际传播“五力”实践要求,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即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从“讲好故事”向“有效传播”转变;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走出去”向“融进去”转变;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从“形象塑造”向“情感共鸣”转变;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阐释”转变;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从“借船出海”向“造船领航”转变。  相似文献   

18.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承担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增强中国叙事能力的时代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优质产能不断释放,《流浪地球2》等一些中国电影的成功“出海”为文化作品、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形象“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要扩展兼容性、争取大多数,掌握新技术、顺应真趋势,找准发力点、用好“政策包”,抵制污名化、掌握主动权,将文化“出海”不断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9.
红星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脱颖而出,被誉为“艺术红星”。在市场动作中频频出牌,创立了杭城演艺经营的新样板;作为一个剧院,他们转换“角色”,积极探索“请进来”和“走出去”,开创国际文化流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学术外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助力和必要环节,承担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囿于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学术外译平台和出版渠道有限、学术外译人才短缺等因素,学术外译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中国学术外译的使命、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关切与需求、学术外译工作的有效方式、学术外译人才的培养等现实问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接受《对外传播》杂志专访时指出,学术外译要坚持受众思维,加强学者、译者、平台协同协作,加快培养新时代中国学术外译高层次人才,助力提升中国学术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