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白尘喜剧的加冕、脱冕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陈白尘喜剧对巴赫金的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的创造性改造与利用,对塑造反面喜剧形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作用,同时,使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突破了民间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升到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家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剧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惜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出自电影《钟无艳》,通过网络和电影的传播,并凭借对仗特点和承载的负向情绪,在隐喻机制作用下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习语性构式。该构式的表达重点“钟无艳”和“夏迎春”在高频使用中发生了外延扩充的情况,这也论证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合理性。“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构式意义可概括为:基于当事对象的区别对待行为,表达说话者对当事对象及其行为的失望和批判。该构式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产生了互文引用、主观评价以及施为导向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相似文献   

5.
韩泽明 《考试周刊》2010,(47):211-211
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我国美术院校的必修课,在美术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术”与“美”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来互联网上出现了用"杯具"替代"悲剧"的用法。在词汇性质上,"杯具"替代"悲剧"是音译词;语法功能上,"杯具"有两种用法:做名词和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从“大音希声”的研究历程来看,对于音乐美学课题的研究除了在美学领域里,还渗透到音乐美学之外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了"、"着"、"过"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主要分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汉外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指出这些研究所反映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训练中,主要指导的是中药调剂这一项。所指导的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与二等奖。在操作训练指导中,发现学生在中药调剂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反复练习,现将所得调配指导的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英国诗人济慈在他著名作品《老古翁颂》中提出的关于“真”与“美”关系的一个具有影响的结论.但是在这里,“真”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真”,它具有特殊的含义,是指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日语中表示推测的“らしい”与“ようだ”在共性与个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大量的例句从语感方面进行初步地挖掘与探讨。这种表达方式与汉语相比,不但使用的频率高,而且语感也十分丰富。因此,对这种判断,推测表达方式的研究,在日语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提出“词有穆之一境”,这是一种富有生命意识的词境理论,它以“静”为外貌,以“厚、重、大”为血肉,以“真”为“词骨”,是理想化的艺术境地,涌动着生命的意识,颇具传统士大夫之审美倾向和理想色彩,使词境理论达到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与“学”、“研”、“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变革。以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研究为中心,以网络资料库、电子期刊与网络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利用为手段,探索学生"学"、"研"、"教"三位一体的教学发展模式对于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将"朴素教育观"融入到日常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最纯粹最质朴的眼光去发现事物认识事物,就能慢慢培养起学生的写作个性,让他们真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独抒性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表“来、到达(处所)”义“各(格)”、“至”、“到”的考察,认为商周口语中,“至”已占绝对优势,至于金文“各”用例较多,显然是由于金文典雅庄重的风格所致。“到”是“至”的分化字,《诗经》中虽已出现,但用例罕见。传世文献中,“到”和“至”的竞争历时很长,但在秦汉口语性很强的出土文献中,“到”的优势已然显现。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文学上“最为诗意的存在”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实质上是对父权话语霸权的一次无力地反抗,反抗的方式是通过其作为伦理学的个人向美学的转变,具体来说即为奥菲莉娅作为“贞”的女性形象向“美”的女性形象的转变来实现的。该文将首先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奥菲莉娅身上所体现的“贞”与“美”的本质,同时揭示两者之间的冲突。其次,该文将深究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所揭示的其对于以“贞”为代表的伦理枷锁的反抗和以“美”为代表的审美化生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20.
《少年儿童研究》2005,(5):16-20
:“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是1994年3月经政府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美境行动”(以下简称“美境”)是“自然之友”的项目之一。这项活动首创于香港,于1996年从香港引进中国大陆,主题是鼓励中小学生设计和实施力所能及的环保方案,是一项主要面对中小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包括宣传、调查、发明、革新、试验、绿化美化、废物再利用、保护动物等。参加“关境”活动的同学,需至少有一名辅导老师带领。一个参赛方案可以有多名同学参加。这项活动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都已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