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水北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号召、动员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培养奉献担当精神,更好地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让南水北调的精神和工程一起造福人...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深入领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主体为本位、以价值理性为旨归、以实践意义为诉求.其次要全面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十八大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既有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最后要准确把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通过设立移动课堂、构建对话模式、改善话语体系、凸显问题逻辑等方式来实现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3.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教学内容更新要求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要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融入高校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以“三个全面”、“五个牢牢把握”、“九个深刻领会”为基本遵循;必须根据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所要融入的内容;必须以形成强大合力、加强集体备课、促进理论研究向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转化、丰富教学载体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融入过程要秉持政治性、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原则。教学内容要围绕“十一个坚持”的核心内容,从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等方面展开。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改革、师资培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落实融入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文章首先对晋商精神核心内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析了晋商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晋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英雄模范精神作为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激励着我党和我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教学方向,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自觉效仿英雄人物;帮助学校积极引导舆论,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在不良社会思潮入侵、大学生价值观念与特质多元化及英雄模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验不足等现实挑战下,高校更需要加强校园英雄文化与英雄模范精神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加强将英雄模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这一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要求,还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本质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实践教育教学形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教育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落细落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持续性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立德树人效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磨砺坚强意志、树立家国情怀。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提升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全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引导大学生完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微观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抗美援朝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在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过程中要准确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明确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使之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是时代领跑者,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将劳模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精神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发展水平,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精神教育,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有利于校正高等教育理念,落实高校全面育人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抵制物欲诱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看,建立教育双主体之间的平等沟通,选择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精神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音乐融入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学生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音乐融入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且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既尊重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同时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本性、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以此为基点,文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精致化”追求在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精致化”培养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致化”发展在于教学实践性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构建在于教学理论的创新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精致化”运用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提出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槊道。教学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适应了当令社会人才培养形势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项认识活动,更是一项实践活动.红旗渠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以VR技术助推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破时空的界限,以新颖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个性化求知环境,增强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即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善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明确以育人为本、以真理服人、以事实感人、以爱心成人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教学主体扣学习主体相结合、全面灌输和重点研讨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传统方法和创新形式相结合。教师还应注意从坚持正确方向、提高理论素养、充实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掌握讲课技巧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人本精神付诸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人本精神的内涵及其效用原理的基础上,阐释了教学中的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贯彻并体现人本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中的讨论辩论式、情境设置式、即兴答辩式等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及其所体现的人本精神,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四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政治选择的历史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两者融合的重大意义,坚持政治性原则、史料与理论相结合原则以及历史联系现实原则,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以及社会实践拓展等方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