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项目制由于促进了弥散性的主体、资源、行为的整合,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获得广泛运用,并为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形”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成效。但是项目制具有的一次性、有限任务特征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的整体性、持续性之间形成矛盾,“项目展示”的浅表性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所要实现的乡村“文明扎根”之间存在张力,以价值共识为前提、以责任共担为依托、以利益共享为目的的治理共同体成为破解项目制运行限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的必然趋势。治理共同体需要在主体结构上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换,在运行机制中培育参与主体的新动能,并以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文化再生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领域。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的三大核心路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建设。其中生态环境是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确保了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作为外部连接的桥梁,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特色产业建设作为乡村的经济支柱,不仅为村庄提供了经济支撑,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推进当前与未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也一直在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贵州省威宁县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五位一体”的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威宁县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后劲乏力、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乡村治理能力不足、乡村建设人才缺乏等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有序推动威宁县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引,为威宁县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共同体提供了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在空心化较为严重的皖北农村地区,广大的留守妇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一支被忽视的柔性力量。本文以颍上县“村嫂理事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为例,探寻该组织在颍上县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功能,分析该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启示与思考,以探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增权赋能”提高女性社会生活的参与成效,发挥女性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新时代乡村立体化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广安市L镇G村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居环境的具体现状,阐述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挑战,并从政策角度提炼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偏远农村地区振兴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农村职业教育。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分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是发展前提,农村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最终目标。而现实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本体价值实现不足,对乡村振兴需要的四类人才培养缺失,进而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工具价值的实现。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大对新农人、乡村工匠、“专家型”生态建设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以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信用问题,各地纷纷探索建设“信用村”,以信用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中,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是一种重要的模式。安徽省黄山市通过前期试点和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用农村信用金融服务活跃乡村发展,以农村信用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弘扬诚信道德风尚,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张玉 《高教论坛》2023,(5):112-1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乡村振兴涉及乡村产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改革、乡村建设行动、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齐抓共管,需要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来砥砺前行,需要广大农民的齐心协力。当然也需要高校志愿队伍来添砖加瓦。本文从高校志愿服务队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现实基础和实施路径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乡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建设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政务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乡村绿色跨越式发展、均衡共享式发展、开放包容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如数字经济在农村环境下认同感缺失、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基层治理制度脱节等问题,提出采取依托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现代化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七项举措,以更好地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能够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既与基层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有关,也与基层生态治理能力有关。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到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既要严厉惩治环境违法以治标,又要通过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以治本,通过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遵循“民本思想承载、教育功能延续、乡村生态发展”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教育功能论、共生教育”的理论逻辑、“国家元治理引领下教育全方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体现为基于“三农”的人的发展教育、新农人产业教育、组织治理教育以及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的教育自我治理。思考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1,(1):48-5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就是实现"人才振兴"。产业兴旺需要人才推动,有效治理要以人为主导,生态环境要靠干部治理,乡风文明要靠人才塑造和传承。当前,我国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口外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失衡及人才引入困难等诸多挑战,需要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将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摆在重要位置,逐步完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为乡村振兴引入人才,从而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引,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百姓富裕,生态秀美”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搭建稳固的“四梁八柱”。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蕴,分析当代乡村生态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给予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期间的重要发展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应当对乡村发展问题进行正确的认知,科学推动城乡建设发展。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整体向前发展,只有了解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起点与价值意义,才能够抓住战略发展关键,积极探寻乡村振兴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问题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20,(2):52-56
高校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与人才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不容推辞的历史选择。通过发挥高校用新才智、新文艺、新思维、新创造和新治理的作用,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同时,反思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以求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随着数字经济在农村普及,数字商务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变革,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涉农“双高”院校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应该扛起乡村产业振兴责任,结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区域农业特征,以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为载体,发挥多方力量,推动数字商务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培养现代农业急需的流通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识,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保证。贵州省凤冈县在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求产业发展“只兴不盛”问题的破解之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基于对凤冈县有关机制和实践的梳理,围绕“农”字做文章,激发产业活力,优化治理结构,增强文化动能,对于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了“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我国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而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与关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环境风险规制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保障农村群众环境权益并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举措。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相对突出,环境健康风险的扩张态势明显。村党组织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应当对现有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进行必要检视,着重解决强化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风险规制公信力、建立风险规制沟通程序等问题,进而在发挥出领导权能的基础上,有效回应农村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规制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