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2.
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多重优势。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感能够促进中华文脉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赓续与传播,在推动文明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体。对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要呈现中华文化的表征符号,又要体现内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成为其梦之所萦。因此,传播主体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时机把握、符号选择、叙事方式方面要与受众的结构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视觉化相融合的表达范式进行传播,体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共情源于对他人情感状况的认知和理解,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动模仿机制或自上而下的观点采择机制产生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唤醒受众共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运用多模态传播手段,聚焦个体命运,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反映时代特色,注重细节描述等方式方法,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架起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同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讲述中国故事存在一些外部挑战,例如海外受众对中国存在着负面刻板印象、认知偏差以及情感失真的问题。对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创新。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柔性叙事和软性传播具有积极价值,值得进行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国际关系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隔阂,共情传播成为一种破局进路。基于对共情传播理论脉络和作用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诉诸共性议题,话语微观多元;深挖中华元素,激活文化触点;巧用全媒体平台,创新产品样态;联合外籍人士,传递“他乡人”视角这四种实践创新策略,以期以情动人,实现与他者的联结,促使中国声音从表达到抵达,让中国故事真正在国际受众中获取认同并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环境故事的国际关注度整体偏低、环境对外传播议程设置能力较弱、海外受众对中国环境的认知相对片面和消极等问题,我国需面向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海外媒体、海外公众这三类核心受众,分别以传递中国环境主张、开展话语竞争与改善中国环境感知为重点规划对外传播体系,并基于主题设计、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三个层面设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2021年中国主题“网红”传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的“网红”内容生态中,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数码智造等四类中国主题的内容格局日趋清晰,持续强化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的传播态势中,中国主题“网红”开启高速发展进程,以内容收视水平的不平衡局面为特征,揭示了未来内容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也释放了视频质量标准提升、接轨国际“网红”市场等前瞻信号。如今“网红”国际传播浪潮方兴未艾,仍需客观审视“网红”传播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及强化新媒体传播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国际传播范式正在激烈转变,国际传播领域也呈现着新趋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话语等四个维度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演进下的国际传播发生了信息失范乱象加剧、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受众定位逐步精准和传播体系技术占比持续上升的范式转变。也因范式转变,国际传播正在或即将出现新趋势。未来,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治理和深化,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我国在新国际传播格局中提高主体能力、平台吸力、内容引力、传播效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传播正处于高速发展进程中,也是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参照美国和英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体系建设模式,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需要强化功能结构体系规划和建设,科学区隔对外宣传、信息公共服务、文化产品贸易和战略性传播等四大功能,避免一套体系承担所有功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和实现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传播中,意见领袖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短视频兴起的今天,人们更容易吸收语言的直接传播。这意味着,运用好语言方式,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传播效果。演讲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传播载体。但要看到的是,我国在演讲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仍处于劣势,海外观众的差异化需求难以得到较好满足,善借主流平台,找到合适的、科学的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势在必行。近年来,解读中国工作室制作了TEDx系列演讲,通过TED这个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效果较好的平台,借助演讲这种方式,用好专家渠道,推进国际传播的有益探索。TED传播平台、高层次专家、中国改革主题这些元素的叠加,让系列演讲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时代、历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深入剖析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的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中呈现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实践发展中突显系统性、协同性的特点。在议题与领域层面,深挖中华文化传播内涵,探索符号化传播路径,并依托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国际传播内容的叙事框架及话语策略,对理论的深层使用体现出了学者对国际传播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国际传播的实践彰显合作与发展主旋律,各主体间交织协作,依托企业品牌“出海”、全媒体矩阵构建,着力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模式。未来仍需进一步重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含量,完善理论构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本土化进程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战略传播是指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目标,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特定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战略策划、策略实施和效果评估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尽管战略传播概念提出时间相对较晚,但是,战略传播观念实际在二战后已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实践,成效显著。当下我国国际传播实践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更应秉承战略传播思维,提升专业化程度,加强前期调研和主动策划,加强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排头兵”,新媒体则为中国媒体创新讲好党的故事提供了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日报》面向国际、守正创新,精心设置议题,基于新媒体渠道传播特点及年轻一代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通过选好典型故事、创新呈现手段、丰富发声主体、拓展发布路径等方式,不断优化中国共产党故事在海外社交平台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栏目,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走得远的国际传播佳作,推动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随着5G引领的先进技术综合应用和商用的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传播也呈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发展趋势。全球网络传播环境、参与主体、信息采集方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形态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5G时代的全球传播应结合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调整传播思路,积极应用“5G+”技术,加强各国间技术信任,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媒技术环境下,创新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展新型国际传播,从而更快速、更全面地实现我国国际传播全媒体发展,布局全媒体传播蓝图,更好地塑造“全球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陈正 《对外大传播》2013,(11):47-48
习近平主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之后,不仅引发全国范围内学界、业界的积极学习、研究和畅想,同时也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国梦与中国发展”,“中国梦与世界关系”等议题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国际社交媒体,中国梦所承载的新内容和新方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德国,YouTube已经成为仅次于Facebook的第二大受欢迎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至少有41.60%的互联网用户登入到该平台’。本文试对中国梦在YouTube上的传播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德国受众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对于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有重大意义。做好党的二十大的国际传播、向国际社会积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国际传播工作贯穿2022年全年的主线。在融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视频传播平台和层出不穷的视频产品为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应从信息触达环节出发,通过畅通有效的视频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让中国共产党的好故事、真故事产生更大传播影响力;应从认知解码环节出发,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用直观的视听语言减少文化折扣;应从态度认同环节出发,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找到双方文化中共通的文化情感,运用“他者”视角巧妙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际传播肩负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激烈性和国际舆论斗争的复杂性要求国际传播的各类主体踔厉奋发,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密切协同作战,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中国外宣期刊位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前沿阵地,作为对外传播媒体,只有善于“走出去”才能最终“走进去”。要多语种、多文版发行,推动精准传播;多渠道、多方式合作,积极扩大发行;抓特刊、抓议程设置,着力建设品牌,聚焦国际化发行渠道的打造与本土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