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德克·巴莱》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被日本奴役的台湾为背景,描绘了台湾原住居民武装抗日的"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人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场景,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真正的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青少年在"二战"中被"志愿"到南太平洋参战是一段苦难的历史,台湾抗日小说中的《猎女犯》和《少年上战场》等见证了这段历史。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见证叙事了战争对台湾人民肉体和精神的无辜伤害、战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苦难,并由此生发了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聚焦台湾问题,表达光复台湾的政治主张,成为当时中国民众了解中共对台主张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台籍抗日志士之间存在组织关系和领导关系,支持台胞抗日斗争,并于抗战胜利初期,与台湾岛内进步革命力量联络。台胞抗日斗争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学生陆陆续续来到大陆参加抗日斗争。考察他们来大陆的途径,有的直接从台湾来到大陆,有的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间接来到大陆。他们来大陆的特点:一是以抗日为目的;二是路上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5.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二战结束,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台湾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要求回归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台湾人民的不懈追求。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大陆人民的支持,沉重打击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为全民族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大陆的中华儿女和海外炎黄子孙,包括广大的台港澳同胞都参加了抗战。他们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儿童。台湾少年团只是活跃在祖国抗日战场上的千万个儿童抗日团体之一,但其抗日活动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少年团在抗战中的宣传鼓动活动的考述,突出台湾少年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的贡献,再现其爱国精神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从台湾苗栗县客家籍仕绅在台湾日据时期(1895-1945)成立"天香吟社"诗社来"文化抗日",观察该社内核心成员儒学家风背景,以及日据时期日本政界言论尺度演变对当时台湾"天香吟社"核心成员的影响,探讨当时台湾客家儒士艰辛传承儒风不忘故国之精神。要之,我国传统儒家社会文化传承,不可能因外国突然殖民当地而造成当地儒风突然中断,仍会有"道统型儒士"藉由一些方式来抵御外国殖民势力、思怀故国。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本残酷无情的侵略,海峡两岸的百姓愤起抗争,抗争母题成为海峡两岸文学一致的母题书写。在战时大陆乡土抗日小说和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抗日小说中,抗争母题呈现的形态、基调、力度各不相同,迥然有异。大陆小说中的抗争坚韧有力,台湾方面更多的则是表现为抵抗。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败后,有丘逢甲、刘永福所领导的武装抗日,有台湾各界强烈要求民族自立的政治抗日,有中国知识分子满怀悲愤的文人抗日.后者虽然不及武力抗日和政治抗日影响大,但对当时抵抗日寇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败后,有丘逢甲、刘永福所领导的武装抗日,有台湾各界强烈要求民族自立的政治抗日,有中国知识分子满怀悲愤的文人抗日。后者虽然不及武力抗日和政治抗日影响大,但对当时抵抗日寇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提出和阶段性的策略调整,直接影响了中国收复台湾的斗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收复台湾的艰辛历程。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表达,前后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不同的国内抗战形势和国际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国民政府适时地调整复台策略,行使国家行政权,拓展抗日复台斗争新局面,是符合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12.
潘文武 《辅导员》2012,(12):15-18
2011年11月30日~12月7日,洛阳市教育系统一行六人对台湾的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参观考察,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实地考察了台北市万华区国立福星国民小学。该校创办于1915年,原名为台北市第一高等小学,1945年为纪念抗日英雄罗福星先生而更为现名,属于台北市优质小学。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其"质朴、纯真、个性、全面"的特色给笔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办学条件朴实以能满足现代化教育需要为基础台湾的小学从建筑设计施工时基本上都遵循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考察了刘铭传在台湾进行教育实践的大气候和小环境并把他在台湾的教育实践归纳为继续维护科举取士制度,创办西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和对高山族人推行“汉化教育”三个方面。刘铭传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台湾近代化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收复台湾宣传运动,唤起大陆民众关注台湾问题,同时要求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复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光复台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谱写了两岸关系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考察了刘铭传在台湾进行教育实践的大气候和小环境并把他在台湾的教育实践归纳为继续维护科举取士制度、创办西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和对高山族人推行“汉化教育”三个方面。刘铭传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台湾近代化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仑 《学习之友》2012,(3):57-58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永福在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反割台斗争中,他是留在台湾的清朝最高官员,战场上的全权总指挥;他制定了抗日保台的战略方针,在战场上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虽然,他没有能够坚持到抗日斗争的最后,但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民族斗争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竭尽全力,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8.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最初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僵化的绥蒋反共对华政策导致了冷战在中国发生,并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国共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对当代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史迪威事件"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中美关系发展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丘逢甲在抗日保台期间撰写的信稿现存19封,这些信稿真实记录了他在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初期的一些情况。考证这些信稿的写作时间、对象及主要内容,可从中得出一些珍贵的史料信息,以深化后人对甲午战争后台湾义军在抗日保台中所起作用的了解,并澄清有关丘逢甲的部分谜团。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竭尽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