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和“借代”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词义引申的两种常见的方式。因为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精炼隽永,新鲜活泼,而且往往会引起词义的引申变化,使词语产生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意义。“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运用“比喻”(而且必须是“借喻”)修辞手法而产生、并在长  相似文献   

2.
词语的“别义引申”不同于词汇学上的引申这里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讨论词语的引申。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临时交际的需要而申发出的非正式词语义,这就产生了词语的别义,这种引申方式即词语的别义引申。象这样引申出来的词语义(别义)和词语的原义是断层的、没有什么联系的。这些词语别义在一般性语文词典中是否收录的。词语的别义引申主要有三种类型:字面引申,译音引申和国俗引申。字面引申,是指通过词语的字面义引出与该词语  相似文献   

3.
关于词语比喻义的例证说明什么是词语的比喻意义?胡裕树立编的《现代汉语》(1988年增订本)是这样解释的:有些词的引个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的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措喻而形成的。例如“铁”的比喻义“坚硬”(如“铁拳)“确定不移”(如“波的意志”)是由其基本意义“一种坚硬的金属”价喻转化而成的,“香”的比喻义“舒服”、“受欢迎”,“鬼”的比喻义“不光明”、“不可告人的勾当”、“恶劣”、“机灵”,“花”…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词语移用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移用 (一些词语走出它们原来所属的行业领域 ,进入了社会通用词库 )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语言求新、求异的心理因素所致。旧词新用的词义变化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直接引申或比喻引申等方式使词义扩大 ,二是词义转移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都有体现。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都是隐喻分别在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层次上的体现。同时,又可根据隐喻影响语言的方式的不同,分为语法层次的隐喻和语义层次的隐喻。这样,就可以“词、短语、句子、篇章”层次为经,以“语义、语法”层次为纬,编织一个系统的隐喻之网,使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各归其位,在隐喻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系统梳理隐喻对语言的影响。隐喻显现程度与语法化程度之间有一种反变关系。  相似文献   

6.
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是汉语语言研究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的筛选对词语进行选择,有些学者认为,一些有比喻义的词也可以归入比喻词语中。通过对比喻词语进行明确的定义和种类划分,并与词的比喻义进行区分,认为比喻词语和词的比喻义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前者属于词汇学的研究,后者属于语义学的研究,两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相互之间不可转化。  相似文献   

7.
注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解释词语———从对“寒流、硕果、好歹、黑黝黝、家常便饭、媲美”等词的错误解释想到的□包世明解释词语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词有好几个意思,有的词有本义,还有比喻义或引申义。解释这些词时,一定要注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文化角度讨论使用英汉颜色词的差异,探讨不同的颜色词在中文和英文使用中的不同情况,希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特别注意颜色词语的引申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编码到语言里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结构和形式。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数字范畴;颜色偏向;时间观念;日常生活;颜色习俗;比喻性词语问题;粗俗语问题及审美习惯等。”王佐良先生对词语意义有过精辟的分析: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L比喻性词语中尤以动物比喻最为生动、形象、富于联想,使用频率极高。人们往往赋予某些动物以特殊的品质或特性。但是,动物比喻的喻义依赖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指称意义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尽可能地符合“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本文主要从动物谚语、地名典故、词的引申及词语正反译等几个方面举例分析了如何比照双方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思维方式等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1.
说“比喻”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它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说它复杂,因为它跟某些貌似比喻的句子有时不易分清;跟借代、比拟等修辞方法也容易混淆,有时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又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存在。本文拟就上面几种情况加以分析。 “象”、“仿佛”等词常用作比喻词,但并不是有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如: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inform ation ga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m 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m 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在英语中,lion(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 ing R 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Lion-H eart。英国人以l…  相似文献   

13.
一、比喻词语的概念 许多关于修辞的专著、论文和教材都是把比喻这一修辞格中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象”、“好比……一样”、“仿佛”、“犹如”、“如同……似的”、“恰似”等叫做比喻词语,或简说成喻词。本文所说的比喻词语则是与这种传统的说法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正如许多研究词汇的专著、论文所论述过的,在多义词的转义中,除了一种是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引申义之外,还有一种是由修辞格中的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比喻义,我们  相似文献   

14.
【基础链接】多义词的义项可分为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基本义是词语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基本义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如“鉴”本义为镜子,引申义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霜”的比喻义为“白色”。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是有区别的,修辞上的比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运用的,离开了当时的语境,这一比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或已经改变了,而比喻义则是词义中已固定下来的语义。从词义的比较方面看,词语可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从词义的感…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文章本天成。那么,这个“天”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生活逻辑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文章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都受着这个“天”的制约。只要我们能学习得法,闯过那个“天”,读和写也就不再是什么难题了。一、依“天”析词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其用法也相当灵活,可引申,可比喻,  相似文献   

16.
许多方言词中“猫”字共有 14类隐实示虚趣难词。从唐代始 ,连续到近当代 ,词例大增 ,而且有系列性。“猫儿匿”仅是其中的一个。这类词语的理据是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易于误看成比喻 ,王志尧对“猫儿匿”新释也是如此。只有从语言和文化的大背景即从谐音趣难词的新释才能确解  相似文献   

17.
习语即习惯用语,在广义上它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和格言等。习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是英语经长时间使用后提炼出来的短语和短句。它适宜用来比喻其他的事物,使事物更具有鲜活的特征,具有短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等特点。下面从动植物、人体、日常用品等方面来讨论英语习语的引申意义以及如何正确翻译出它们的意义。一、英语动植物词语的引申意义及翻译技巧动物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英语中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8.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9.
烹食(烹饪和饮食)词汇在汉语词汇宝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词大都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意义。由于比喻和人们丰富的联想,使得烹食过程中的器具(锅碗瓢盆)、材料(菜米油盐)、方法(烹炒吃喝)等可根据形貌、性状和用途等引申出“大锅饭”“、豆腐渣”“、捞油水”“、炒鱿鱼”等具有文化意义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20.
词的语义理据是借助词的基本语义(有些还要借助词的背景知识)的直接引申,比喻引申和提喻引申取得的。本文从直接引申、比喻引申、提喻引申三个方面对英汉具有语义理据的词进行对比,分析英汉语义理据词的引申义上存在某些共同属性与差异,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英语相关语义理据词的更大的注意,加深对目的语的认识、理解及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