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伊晨 《青年记者》2012,(17):13-14
建构 根据藏国仁对框架内在结构的划分,①本文的框架分析主要落脚于三个层面:一是框架的高层结构,即对相关事件的定性,以及在报道中所营造的报道“氛围”,简单说就是指对特定事件的主题的分析;二是框架的中层结构,即事件报道的话语框架,包括版面位置、消息来源、事件描述、言语反应、预测、评价、图片内容等;三是框架的底层结构,即表现框架所运用的语言符号手段与策略.本文主要研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大会相关报道的高层、中层以及底层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内容分析,总结两者针对同一国际事件的不同报道立场及意义.笔者分别抽取了上述时间段内两份报纸相关新闻报道中最集中、最典型的5篇报道.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介绍气候传播内涵和定义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的角色与定位,梳理了当今新闻媒体气候传播的策略方法.作者认为,可以从"巧妙运用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等四个方面对相关策略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杨鸿杏 《新闻世界》2010,(9):145-146
本文以我国各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为例,分析了在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官方路径与非官方路径中各传播主体的表现,以及此次我国对外传播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建言。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19日上午,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作客人民网,就气候传播问题接受记者专访。针对记者的提问,郑保卫教授介绍了中心与乐施会自2010年以来共同组建气候传播项目组,开展气候传播研究的情况,重点谈了12月2日在南非德班主办气候传播国际论坛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让很多环保人士感到失落的是,于10月4~9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作为通往今年年底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最后一站,这样的局面,令谈判前景更加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隐性传播是与显性传播相对而言的,在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采用的间接的、内隐的信息输出方式,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①在以往的城市形象传播中,人们往往注重外在的、直接的、短期的传播效果,忽略了隐性传播更为持久的传播力。城市民谣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以此来建立稳定的公共危机化解机制,实现危机信息的健康传播与公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以此来建立稳定的公共危机化解机制,实现危机信息的健康传播与公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元数据对政府公开信息的描述、发现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政府公开信息元数据研究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和责任。文章以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为例,分析政府公开信息的元数据结构,并尝试提出12个元数据字段。然而,研究发现在元数据的语义、编目和维护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强化分类系统建设、提升技术,机器和人工相结合,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对政府公开信息元数据的研究,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描述和发现,进而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曹雨佳 《青年记者》2017,(32):86-87
21世纪是一个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气候议题的时代,气候变化问题已从一个科学议题变为集政治、经济、生态以及国际关系为一体的全球性课题.因此,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理念、政策及行动已经成为评估国家环境形象乃至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国际舆论、政治、经济与外交.在2017年联合国气候会议波恩首轮谈判(以下简称“波恩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努力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对关键、核心议题主动积极发声,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此外,中国气候传播更加主动,国际舆论也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建筑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样也是信息的载体,作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内容即是建筑所承载的所有信息。随着现在社会城市的变革和发展,地标性建筑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地标性建筑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更能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本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用传播学的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四个要素来分析哈利法塔,通过论证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与其所传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为追求现代化发展建设,已经付出了污染环境的沉重代价。为保护自然环境,免受更大的污染灾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仅依靠制度法规和严格执法并不足够,亦需要大量的教育宣传工作,及环保知识教育的配套,方见治标治本之效。本文以粤、港跨境污染为例,透过两次从跨境制造业单位搜集回来的调研数据,说明现行企业环保信息的流通情况;并就环保信息的提供,对于两地政府治理跨境污染的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晓霞 《今传媒》2014,(4):118-119
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中国的微信等,这些微媒介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微信作为媒介入手进行考察,对比了微博与微信的差异,并且结合具体案例简单概括了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及其发挥的作用并且试图挖掘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潜在价值,如提高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打造手机上的地方资讯门户或细分行业门户、加强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上的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和侵袭,许多国家无不从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塑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形象。作为文化产品的集中体现,影视作品对国家形象的宣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近邻——韩国。  相似文献   

16.
姜诚 《新闻世界》2011,(8):312-313
本文尝试以斯蒂芬·芬克的危机阶段理论,即按照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分析上海"11·15"特大火灾中的政府危机传播模式,以期对政府相关部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国内学者广泛热议的话题。在西方媒体掌控国际舆论话语的前提下,日益壮大的中国也试图在国际传播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领域,进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2011年1月,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向世界展示了富有活力与生机的中国,也宣告着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而姚明作为国家宣传片中的核心人物,被赋予丰富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奥运跨媒体传播的实证研究,文章分析了奥运前后受众媒体使用行为、满意度及媒体评价的变化,指出:在重大事件传播期间,受众的媒体选择首先向具有内容优势的媒体集中,日常的媒介使用习惯及组合结构将影响其在特殊事件传播中的媒介行为;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的媒体使用存在相对稳定的结构,表现为日常媒体选择中具有倾向性的使用层次及"基础媒体组合".  相似文献   

19.
李海霞 《新闻前哨》2021,(3):104-105
城市形象代表着社会群体对于城市的认知状况,此种感知和评价不仅源自对于城市物理环境的掌握程度,已源自于各媒介载体的传播和宣传.城市形象概念界定伴随新媒体诞生,其内涵愈发丰富,涵盖原有城市物理环境以及基于新媒体平台所建构的城市形象.本文以短视频在南京城市形象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入手,分析短视频在南京城市形象传播中存在的不足,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