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它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在一体化的思路中把农村教育定位为服务于城乡共同发展;由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动,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人口骤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农村劳动力技术结构变化等因素,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农村教育只有实现自身转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辅之以政策支持,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志明 《成人教育》2011,31(5):26-28
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与农村教育现状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存在大量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从农村社区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予以澄清、厘定与规划。基于此,走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其基本思路是:以提升教育服务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为目标,建立“乡镇教育共同体”为发展平台,在内容上变革现行乡村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创业教育和生计教育,以推进城乡校际联动、开发“校际课程”为可能途径,提炼社区无形教育资源、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融合不断深入,以“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促进城乡美育教学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存在美育观念相对落后,师资、教学条件不足,课程开设和评价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从互联网空间的特性深入剖析了“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的内在机理,认为“互联网+”可以拓展农村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场域、补充农村学校美育教学资源短板、细化农村学校美育教学评价结果、推动农村学校美育教学群智协同、构建农村学校美育新型师生关系和促进农村学校美育联动有机发展。基于此,研究进一步从夯实基础设施、优化技术手段、落实发展任务、完善课程建设和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变革的实践路向,以期助力农村学校美育教学工作者正确认识与践行“互联网+”赋能农村学校美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办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条件弱质化、教师人才流失化的现实困境,国家和学校不仅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高效配置资源,以落实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权利,而且需要构建人的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还应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重视以城促乡,实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以改变乡村被边缘化的困境,进而为寻求农村教育变革、振兴乡村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5.
当前,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面临资源约束、制度壁垒和环境限制等诸多困境.只有通过不同层面的制度变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才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是一条应然之路。乐山市罗汉镇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构想正是在当前“三农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和其自身面临的教育现状基础之上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以提升教育服务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为目标,建立“乡镇教育共同体”为发展平台,在内容上变革现行乡村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创业教育和生计教育,以及以推进城乡校际联动、开发“校际课程”为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及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重点是要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教学研究城乡交流分享体和学校文化城乡互鉴融通体。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双向共享”推进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对话沟通”搭建城乡教育研究平台,以“文化互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09,(22):34-35
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十五”以来,文山州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规模办学,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相似文献   

9.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17):100-101
城乡“共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农村教育必须积极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基础性”;以自然人文为资源,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乡土性”;以教育规律为准则,发挥农村教育功能的“引领性”。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共同发展.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便是改革学生培养制度.现阶段,对农村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新型农民”,并且在培养方式和质量保障上都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生也应该被培养成“合格公民”.应利用农村资源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城乡合作展开教学、教研活动,在兼顾农村地区特点的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的质量评价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学生、流动学生和农村学生各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师的培养、稳定是农村教育顺利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反思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农村感”的培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农村”观念和深厚的“农村”情感,从而确保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的稳定,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优质信息资源的城乡差异是影响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客观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后.着重阐述了湘西自治州构建城乡“网络共享平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教育部为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教育差距,并免费向西部农村地区传送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心工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培养大量专门人才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结果,也是日薪月异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给人们学习和教育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这些变革又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视角,探讨了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有利于将“老龄化社会”危机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鉴于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将农村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有利于农村社区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又在“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新举措”、“建立城乡支教和农村新教师顶岗培养制度”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是一条应然之路。四川省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构想正是在当前自身面临的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是:以提升教育服务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为目标,建立“乡镇教育共同体”为发展平台,在内容上变革现行乡村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创业教育和生计教育。以推选城乡校际联动、开发“校际课程”为可能途径。以及提炼社区无形教育资源、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王国强 《江苏教育》2022,(26):17-20
伴随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格局、要求等都已发生了巨大的且仍在继续的变化。而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发展、发挥体制作用、集聚更多资源、统筹城乡布局、实现校际均衡、提高教师待遇、建设学校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频共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是一条应然之路。四川省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构想正是在当前自身面临的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思路是:以提升教育服务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为目标,建立“乡镇教育共同体”为发展平台,在内容上变革现行乡村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创业教育和生计教育。以推选城乡校际联动、开发“校际课程”为可能途径。以及提炼社区无形教育资源、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9.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即在城乡融合基础上发挥“三农”主场优势,发展符合乡村特征、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的乡村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在地化变革,首先要在内涵上做出相应调整,要发展成为植根乡村、注重农民在职培训的“为农”式教育;其次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根本转变,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最后在发展策略上要进行在地化探索,包括教育团队、资源、内容及方式的在地化,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20.
王悦洲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13-16,54
城市重心地位及长期存在的“城乡分立,一国两策”,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农村贫困与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急功近利,农民普遍对农村基础教育缺乏需求动力;农村基础教育目标不明,教育模式、培养方式等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