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泊人生     
  相似文献   

2.
淡泊人生     
一摞书本,一张书桌,一枚钥匙,一个世界。 背景很大又很小。 灯光,漂白了四壁,也便漂白了一生的平淡,任下海号的金元耀着眼睛,你却一直都平静地站在这里,辛勤抒写着绿荫里的情思,一任岁月的沧桑,在额头潇洒。用最淡泊的人生,精心创作在同一块画板前,勾勒一个个最平淡的故事,也许还有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淡泊人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趣,自己的生活,有人追求热闹、刺激,有人安于淡泊、平静,我属于后者。我是一个文静的女孩,不活泼,也不出众。生活便也如我,普通、平淡,但并不空虚。周未常在家中度过,没有什么新奇的内容。阳光灿烂的午后,懒懒地靠在藤椅上,手捧一本书,或厚或薄,但都是自己喜爱的。书中的悲欢离合,仿佛就是自己的经历。陪着书中人物欢笑、落泪,为他们牵挂、担忧。星光摇曳的夜晚,常一人静静地躺在床上,享受这短暂的温馨。紧张了一个星期,只有这时才能得到放松。打开  相似文献   

4.
淡泊人生     
  相似文献   

5.
6.
正20世纪赴欧学艺的著名官费生,先有20年代的徐悲鸿与林风眠,继之有30年代的吴作人与吕斯百。到了40年代,赵无极、熊秉明、吴冠中三位先生,成为二战之后到1949年之前,国民政府派赴欧洲的最后几位艺术官费生。2000年我初到清华美院,被领去拜访吴先生,问及此事。他说,抗日战争期间他考取杭州艺专,一  相似文献   

7.
大年初二,打开电脑无意中发现一则新闻,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先生过世了. 恍惚之间,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钟爱的武侠小说,想起那个小说里的人物永远正邪分明.常常被人诟病写作风格比较保守的叫梁羽生的人.  相似文献   

8.
张琳 《小学语文》2011,(5):58-60
初春,惊悉赵镜中先生病逝的噩耗,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能自己,我们分别仅仅四月……那塞上的光影,那欢声笑语,那淳朴气息,那海岛情味……一切分明还鲜活如昨,我们的朋友怎会骤然远离?!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20日,著名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李绍明因病去世。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李绍明虽抱病在身,仍四处奔走,为羌族地区灾后的文化重建及"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的建立殚精竭虑。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全区知名数学教研员,原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主任任万库先生于2019年1月26日去世。在沉痛哀悼他的同时,本期迅速组织了四篇追忆任老师的文章,以作为别样的纪念。这不仅仅是记忆逝者,更重要的是想给生者一个标高——一个教师、一个数学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2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消息传出,各界人士扼腕哀叹,纷纷撰文,沉痛追悼汪老先生。一位曾经为了祖国统一、为中国教育事业、为家乡教育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与世长辞,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吴冠中(1919-2010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充满诗情画意。《岸上垂柳水里春秋》,垂柳、涟漪和黑天鹅情侣组成的画面,清新恬淡,情调高雅,显示了中国美学一贯要求的空灵恬静的人文意义。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作为美术教育家和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26日,听到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十分沉痛。因为先生不仅是一位有良知、学识渊博、勤奋的大画家,亦是一位为人低调,值得尊敬的美术教育家。他的逝世,对中国的美术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回忆当年与先生相处的一幕幕,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术开始获得独立的价值。清末明初以还,许多现代学者都曾为追求此一目标作出过艰巨的努力。其中陈寅恪先生体会最深,持论最坚,用力最著。他在一九二九年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几可视之为一个深具学术独立意识的学人的思想宣言。一九五三年撰写《论再生缘》,其起因也是为女作家陈端生的“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所感染。而最后一部巨著《柳如是别传》的写作,更是为了“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一生为学,厚积薄发,淡泊自守,“始终未尝一籍时会毫末之助”,世局变化,不逐时俗,真正成为“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 中国二十世纪的学者群中,很少有另外的人能够做到像陈寅恪那样,学术成就和操守境界得到当时后世一致的承认。本文结合百年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征引迄今所能见到的有关文献史料,对寅恪先生的家世暨学术生平作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寓传于述,不避行藏,继先哲之遗绪,发潜德之幽光。爰作学行小记。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2月8日,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因患血液病而逝世的噩耗通过媒体传遍全国,语文教育界极为沉痛,悼念他的文章雪片似的出现,这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是罕见的。于老师生前曾到内蒙古做示范课,做学术讲座,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外省受教于他。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甚至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将使无数后来者受益。通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佐晓梅作为内蒙古小学语文教学的佼佼者,曾与于老有过交集,本刊特刊发佐校长在于老逝世后写的这篇回忆文章,以表达对于老的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16.
<正>先生奋斗一生,始终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生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身后却是我们无限的哀思与敬仰。本科四年在北师大,那时跟先生的接触几乎为零。在刚入校那年的元旦晚会上,院长临时请到了先生致辞,先生一身灰衣、脚穿布鞋,只是上台说了一句"你们谁有空帮我做个PPT,我明天开会要用"就匆匆走了。先生不兜圈子、开门见山的直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短促的见面也让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教授赵齐平先生(1934—1993)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195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先后师从于浦江清、吴组缃先生,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直至1993年初去世.赵齐平先生1982年受聘担任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教师,我们有幸与先生合作数年.先生的人品,先生的学识,特别是先生高尚的师德,给我们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杨斌 《语文学习》2021,(12):10-14
2021年11月3日,得知李泽厚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大脑一片空白.十多年来和李先生交往的情景在脑海里不时涌现,往事历历在目.连续几天,神思恍惚,心绪纷繁,微信群中哀思如缕,悼声满屏,而我却什么也没有写,什么也不能写,一直到四天以后,才勉强凑成一副挽联:思想三论美学四讲雄文若雷,儒道互补寂寞走我路.己卯五说新梦百年赤子怀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相似文献   

20.
刘丽娜 《职业技术》2004,(11):34-35
采访郎学初不是因为她是什么大红大紫的名人,而是一直以来始终被她不瘟不火、宁静淡泊的处世风格和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所深深吸引和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