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G-75(SOD),在2个吸收峰处收集到具有酶活的SOD,4.61U/mg.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了云芝菌丝体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纯化了12.6倍,总回收率为50.6%,获得SOD酶比活为4.61U/mg.  相似文献   

2.
pH值对云芝菌丝体生物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云芝菌丝体中SOD活性的方法,作者研究了培养基pH值对云芝菌丝体生长及产SO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5.5时云芝菌丝体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即5.8449g;pH值为6.5时,单位质量云芝菌丝的SOD活性及单位体积发酵液中SOD总性力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8.945U/gDW和13.592kU/L,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获取最大SOD及菌丝体产量的最适培养基pH值为6.5。  相似文献   

3.
以平菇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浓度的Fe^2+在其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富集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50mg/L的Fe^2+,平菇菌丝体中铁的含量最高为1.4mg/100g干重;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00mg/L和150mg/L的Fe^2+,平菇菌丝体吸收铁的效率最高为2.0%;固体培养基Fe^2+浓度为125mg/L时能明显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子实体中添加5gFeSO4.7H2O时能明显提高其产量,子实体中添加2.5gFeSO4.7H2O时吸收Fe^2+的效率最高,为1.19%.  相似文献   

4.
两种接种方式对云芝菌丝体生物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云芝菌丝体中SOD活性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直接以菌团接种和捣碎种子液接种两种接种方式对云芝菌丝体生长及产SO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接种方式对单位质量云芝菌丝体的SOD活力影响没有显著差别,但种子液捣碎后接种明显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单位体积发酵液中SOD活力.  相似文献   

5.
灵芝液体培养富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食用菌和药用菌富锗能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灵芝的富锗能力最强。通过对在不同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锗对灵芝富锗量、菌丝干重、菌丝体SOD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2000mg/L的GeO2,灵芝菌丝干重、SOD、蛋白质含量、菌丝含锗量可分别达到31.6g/L,175.6μ/g,225mg/g,7951μ/g。  相似文献   

6.
观察鸡传染性贫血病弱毒苗多次免疫对肝线粒体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SPF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免疫组鸡用鸡传染性贫血弱毒苗免疫四次,每次间隔2W,对照组鸡用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最后一次免疫后10d取肝脏制备线粒体,利用测试盒测定肝线粒体中的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对照组肝线粒体中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为20.444±2.64U/mgprot、15.59±1.33U/mgprot和7.32+1.89nmol/mL,免疫组肝线粒体中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为24.85±3.53U/mgprot、24.284±4.17U/mgprot和5.264±1.24nmol/mL。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肝线粒体中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SOD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MDA含量显著减低(P〈0.05)。结论:鸡传染性贫血病多次免疫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黑皮鸡枞菌液体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不同pH条件及培养基配方对黑皮鸡枞菌丝体(球)生长的影响以探讨最佳液体培养黑皮鸡枞最佳的pH及配方条件.通过预实验筛选出玉米粉、麸皮、大豆粉、K2HPO4、MgSO4为碳源、氮源及微量营养因子;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表进行试验,以菌丝体的干物质量为基准比较.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条件下,获得最高黑皮鸡枞菌丝体生物量的最佳配方为:麸皮14g/L·玉米粉11g/L·大豆粉2g/L·KH:PO4 1.2g/L·MgSO40.9g/L;最适pH为6.0.  相似文献   

8.
铅胁迫对大豆幼苗保护酶系统及膜脂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铅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大豆茎下胚轴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在低浓度Pb^2+(20mg/L)处理下,大豆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接近,随着浓度的增加,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下降.说明高浓度的铅对大豆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低浓度Pb^2+(20mg/L)处理下,SOD、POD的活性有所增强,高浓度下活性下降.而MDA恰好与其相反,先降低后升高.这表明高浓度铅降低了SOD的活性,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了膜的透性、  相似文献   

9.
刺梨中的SOD活性在40~60℃的温度下比较稳定,酶活力至少保存60%;SOD括性在PH值6~8左右时相对稳定,PH>8.0或PH<6.0后酶活力迅速丧失;高浓度的Cn^2 和SOD对SOD活性有抑制作用.2~6m mol/L的Zn^2 对SOD活性有稳定效果,SOD保存在表面活性剂吐温-20中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乙烯对盐胁迫中玉米种子活力、幼苗生长及SOD活性的影响,发现外源乙烯可提高盐胁迫下两品种玉米种子活力和SOD活性,但幼苗鲜重和高度低于对照,表明盐胁迫中乙烯通过提高玉米种子活力和SOD活性,且使生长受到抑制来增加玉米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比例培养料配方对白灵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产量试验,白灵菇培养料配方①和⑦表现较好,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平均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黑泥对平菇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黑泥的抗氧化机理,通过单因子对照组试验研究了平菇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黑泥(0、0.5%、1%、2%)对平菇生物学转化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培养基中添加2%黑泥,平菇的生物学转化率最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丙二醛的含量最低。黑泥可提高平菇的生物学转化率,提高平菇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豆渣代料固体发酵灵芝菌丝粉,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势与菌丝培养温度、培养料/糖比密切相关,培养温度在28℃,料/糖比为100:2,菌丝生长势最强;以单位重量菌丝粉含三萜化合物量为目标函数,利用豆渣培养基培养灵芝菌丝体的最佳条件则为料/糖比为100:2;培养温度为24℃;培养时间为菌丝满瓶后12d.每g菌丝粉三萜化合物含量可达2.44mg.灵芝菌丝特有三萜化合物含量可间接反映菌丝粉中纯菌丝含量及灵芝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温度、pH、水浴时间下杏鲍菇菌柄中SOD酶比活性及其保留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柄具有较高的SOD活性,25℃下,比活性可达351.4U/mg prot,最适宜保存其活性的pH为7.80,杏鲍菇菌柄中的SOD热稳定性突出,即使在100℃下水浴15min后,其SOD酶活保留率仍然高达74.17%(以25℃时测定活性为100%),具备优良的加工性能,但长时间的高温条件会使SOD酶活性的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大蒜是SOD含量较丰富的天然植物之一,本文研究了大蒜生长过程中SOD酶活力的变化,目的:分离提取不同生长阶段大蒜的SOD粗酶;测定大蒜生长过程中SOD活力变化,制定“活力-时间阶段”变化曲线,并研究曲线成因,方法:通过组织或细胞破碎后,可用pH7.8磷酸缓冲液提取出,由于SOD不溶于丙酮,可用丙酮将其沉淀析出,结果:大蒜中SOD酶活力值随生长过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观察黄柳菇总黄酮对过度训练大鼠运动能力及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柳菇总黄酮千预下大鼠运动时间明显长于过度训练组,且各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过度训练组(P〈0.05),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则显著高于过度训练组(P〈0.05).研究认为,黄柳菇总黄酮具有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柳菇总黄酮通过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改善运动大鼠抗氧化防御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除草剂对蚯蚓CAT和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法,用除草剂二甲四氯钠和麦龙通对赤子爱胜蚓单一染毒,观察蚯蚓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龙通的胁迫下,蚯蚓体内的SOD和CAT活性曲线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S"形变化;在二甲四氯钠的胁迫下,蚯蚓体内的SOD和CAT活性曲线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U"形变化.在相同染毒时间内,蚯蚓对二甲四氯钠的适应能力高于麦龙通,为科学使用除草剂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杀菌剂对绿色木霉和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绿色木霉和平菇菌丝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在使用稀释倍数为1500~2000倍时,既能抑制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又对平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克霉灵对菌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克霉灵、菇耳康抑制绿色木霉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