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圈炳英 《青海教育》2013,(11):76-76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相似文献   

2.
李枚 《黑河教育》2013,(8):31-31
通常情况下,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连续犯了几次同样的错误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愤怒于其"屡教不改"而给予严厉的惩罚,认为道理平时已经说过许多遍了,只有严惩不怠才能使学生"吸取教训",于是"错一字罚一百""晚一分钟罚一小时",甚至当众谩骂污辱学生……然而这种惩罚的功效往往是暂时的。学生经常忘记了为什么受罚,却为自己  相似文献   

3.
记得法国罗曼·罗兰曾经形容过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方式,充满爱心,真心善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1.播放生活录像。(内容:学生排队出校门,学生甲不小心踩了学生乙的脚,乙不顾甲的道歉,出口大骂,并举拳要打甲)、  相似文献   

5.
正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错误"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追求滴水不漏、对答如流、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我设计了一道题,给出3个条  相似文献   

6.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 =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 =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错误”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追求滴水不漏、对答如流、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赛场上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裁判错了,运动员也得服从。某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明显没有答案。但因为老师没说,全班同学没有一人提出试题是错的,全都随意写了一个答案。遇到问题时,老师会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最佳”答案,学生自己的答案都得服从于老师的最佳答案。在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爱迪生的老师给学生讲1+1=2,并举例说:  相似文献   

8.
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它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里特点。“错误”更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实践证明,“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错误”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赵献民 《课外阅读》2011,(11):125-125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似乎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错误”成了我们教育中最大的“敌人”,对这一点,我们都深信不疑。可是,通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错误——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问学者,什么是教学?学者答道:“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很显然,学者的话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视错为虎,避之惟恐不及,他们追求的是“一帆风顺”,“标准答案”,学生稍有闪失或“出格”,便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远谈不上去开发、挖掘、探讨“错误”了。这一切不禁让人疑惑: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无不代表着教师的理念。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发展变化中的人,更是可塑造的人。我们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批评,我尝试用“宽容式”批评的方式对待学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生命之源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不容乐观。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学生疲于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成了教师问题的奴隶,整节课看起来课堂氛围较好,但实效性差,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具有局限性,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学生心灵中缺乏宽容精神。宽容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它有利于个人福祉的增加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宽容”,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创设宽容的环境,这也是一种示范性的宽容教育;让学生“学会宽容”还需要直接的宽容教育,宽容教育应避免方式上的“灌输”,需要具有内容和方法上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常常听到身旁的教师说:"这个孩子真烦人,我一见他就头痛,他从来没有过让人满意的表现。"还有的教师说:"这个学生屡教屡犯,他这辈子是没有  相似文献   

15.
曾经读过这么一则故事:禅师散步归来,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可小偷找不到任何财物,正欲离开,看见了站在门口静静等待的禅师,惊讶不已。没想到禅师把自己的外衣脱下,对小偷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看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自言自语道:“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看到他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他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相似文献   

16.
王彬 《云南教育》2005,(34):24-24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好问的精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开学后收假期作业,发现有几个孩子没交.虽然他们也说出了一些理由,但无论如何,不及时交作业总是不对的,特别是其中还有两个由来已久的作业"困难户".所以在检查时我难免有些生气,一边听着小组长汇报,一边把那几个同学的名字记在我的工作手册里.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教育者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那么,要"创设"一个优良的"课程实施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琳 《现代语文》2011,(4):75-76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由老师提问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