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环境与环境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科学中国人》2003,(12):14-15
如果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环境问题,我认为目前应有三大问题必须解决:一、要大力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所谓环境产业就是环保的产业化。也就是把别的产业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由环境产业去消除掉它。过去,环境问题没有实现产业化,大多依靠政府。政府办一个事业单位来进行污水处理,但是仅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这种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所谓事业单位,无论是投资还是经济运作都不行。因此,中国要解决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以前,人类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较小,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这种威胁已大大增加了。本世纪60年代以前,在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上,各国主要是采取由国家大量投资的方法进行治理。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日趋严重,所耗费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国家财力无法承受;同时这种方式还使导致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当事者感觉不到压力,客观上鼓励了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效益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评价,按照经济最优化原则,建 立绿色计划体系和资源核算体系,真正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学界也已经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新的伟大实践必须要...  相似文献   

5.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经济学分析与制度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当前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使环境与发展两大社会目标能够实现共赢,最终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建立制度平台.对酝酿中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行全面的经济学分析,是保障制度中性的必要理论准备.根据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前的改革应当选择一种混合式的制度变迁模式,实现行政权力重组、遏制权力寻租、控制制度成本应当成为改革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100年的历史。1901年在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时,也许是经济学还不像现在这样显赫重要,也许是诺贝尔本人把经济学作为一门无客观标准的伦理科学,经济学并不在授奖范围之内。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  相似文献   

7.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移民所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后果不断增加,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等,主要原因之一是移民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滞后。论文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基于国内工程移民,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六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利益补偿或均衡机制设计;工程移民与失地农民关系分析;工程移民、贫困与“移民工程”之辩;新老移民风险分析;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税费问题研究;移民中土地问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过程本质联系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在一些西方国家,也有人称为生态经济学。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学者,则认为环境保护的经济学问题,本质上是个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往往把环境经济学同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相等同。笔者认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使经济发展符合环境发展的规律,从而既使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研究有关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件下,对环境效益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评价,按照经济最优化原则,建立绿色计划体系和资源核算体系,真正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两个显著特点为主线,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十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与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深圳特区科技》2003,(2):125-127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田志伟 《未来与发展》2008,29(2):2-6,13
有效运用与重构学术资源,是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前提.中国经济学百年学术资源的积累,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当前,走经济学理论创新之路,应首先重构学术资源.重构的基本思路是:应将学术资源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学术资源的采用上须具备开放的心态,汲取一切有益营养;应明确我们主要依靠什么,我们的优势资源在哪里.创新中国经济学,必须借助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大重要的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14.
情报经济学学科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家麟 《情报科学》1993,14(5):34-39
本文论述了情报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ntion)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学科。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情报现象和情报规律,是情报学和经济学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掌握情报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报经济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去年 12 月 8 日,香 港中文 大学 的郎咸 平教 授到复 旦大 学做报告,笔者 有幸倾听了 郎教授的演 讲,很是感慨。演 讲期间,听众对 郎教 授的 许 多观 点,给予 了 长时 间 的 掌 声,坦 率 地讲 ,这种 场面笔者 已经很 久没有 见到了 。抛开 郎教 授的具 体学 术观点 和动机不谈 ,至 少他 的某些 观点 是很贴 近中 国现实 生活 的,郎咸 平教授能 够成为 2004 年度 中国 最热门 的新 闻人物 ,这也 多少反 映了当下中 国的真 实声 音。相比 之下 ,中国 大陆的 主流 经济学 家,在 — — 由 郎 咸 平 教 —这次意 义深远的论…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山区经济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原县好于丘陵县,丘陵县好于山区县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山区内部分化较大,山区内部出现巨大的区域差异,山区内部产业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化.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日渐显现。未来20—30年,山区有望呈现总人口减少、享受工业化成果、农业实现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生态旅游胜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全国山区总体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8.
促进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协同发展的环境技术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发展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环境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它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由于人类破坏自身生存环境能力大大增加,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相脱节,社会进步与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环境科技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且不断进步,主要包括为加深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为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环境技术的发展是降低材料、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环保产业则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但取决于环境领域先进的科学与技术,而且也取决于通过商业化把这些科学与技术的成果转化成环境产品、设备和材料.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发达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何更好地依靠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施废品资源化工程,大力扶植环保产业,发展环境科技,积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将成为"十五"期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20.
管窥微观信息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economies. It consider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nomies of information as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Based on this, the essay expound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hina' s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