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点:①更新教学观念;②改进教学方法;③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④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教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指导观察;引导想象;鼓励求异;诱发灵感.  相似文献   

3.
文军 《科教文汇》2011,(23):190-190,204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绘画教学偏重以技能、技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美术绘画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些方法、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落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从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优化课堂环境;改变评价方法,增加科学创造力评价项目;训练学生思维方法;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方面,对物理教学中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17世纪,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一直被人们视为无庸置疑的信条。然而历史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时,一个全新的问题已摆在世人面前:“创造才是生产力、创造才是力量”。在当今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时代,应试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教育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考试高分为目的,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近三年来,新晃一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把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创造力的氛围;采取…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怎样才能具有较高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掌握具有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教学方法。在素质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道德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文化素质。使得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中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具有素质的教学方法,下面将展开素质教育实施经验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要求是全面素质的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运动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对体育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美育教育的途径。主要结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德育、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美的知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弘扬陶行知教育理论,推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莉 《科教文汇》2008,(21):127-128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论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息息相通。我们在感受陶行知高尚人格的同时如何领会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神,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的教育精髓渗透到新材料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进当前新教材英语素质教育。笔者联系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体会,分别阐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当前新教材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要求是全面素质的教育,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运动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对体育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体育教学中德育、美育教育的途径。主要结论: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德育、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美的知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创新实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培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是追求和谐发展理念,践行新课程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全面发展人才,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场所,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怎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课题,在这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的重新构建,为师生创造和谐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相似文献   

14.
创造是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活动,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创新教育则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关键,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部门对于高中教育实行了新的课改。目前,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高中教育的课程当中,化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这也是与人们的正常生活联系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当中,这样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郎红军 《科教文汇》2008,(21):137-137
素质教育最高宗旨是培养创造新型人才,因而在物理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拟从方法、机会和原则三方面具体阐述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积极转变,创造力的培养早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部最近推出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以倡导科学探究作为课改的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如何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下面笔者结合物理学科教学的几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要求是全面素质的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运动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对体育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美育教育的途径。主要结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德育、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美的知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而,许多国家都日益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分报告中指出的:“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力都解放出来。”笔者在此就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积极开发创造力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教育界的共鸣,加快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应用的步伐,为在我国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张雄 《科学中国人》2014,(2S):85-8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萌芽与基础。教师更要努力发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