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2.
邓渊 《现代语文》2009,(10):127-128
一、问题的提出与释疑 朱立元先生在他的《接受美学》中提及这样一个论题:"语符——意象思维"。文中说:"语言的审美功能,主要不在它自身,而在于它指向它之外的审美意象、意境、意义。"对于语言的实质,笔者在此搁置不论,而撷取"意象"一词来产生本文的题旨。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个体的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从作品中深挖教材的审美因素,感悟文学艺术家的语言艺术和审美理想,促进学生在文学审美教育方面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由此不难看出,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文章主要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审美的人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放在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优美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美的语句、美的形象、美的品德、美的意境和美的情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宝贵资源,所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这些美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是大有可为与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意境就是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一意境浓郁的诗作,来阐述创造意境的两个必备条件:"切情切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形象和"见于言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萨克斯管是一种极富形象与音响魅力的现代西洋管乐器,将其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加以审美关照,这在现代音乐美学史上尚属首例。本文以萨克斯管的形制、音质、性能等物理特性及其衍化出的人文特征为关照对象,以审美之"蛇形线"、"有意味的形式"、"移情及情感表现"、"酒神精神"等审美观念为解题之钥,对萨克斯管形象魅力及其来源,进行了几点审美意义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当代作家中苏童的长篇创作极为独特,写作领域多变又在审美品格上保持对"飞翔精神"的追求。不论是虚构与重构历史的《我的帝王生涯》,还是在不均衡对抗中以罪与罚主题支撑人性之思的《米》,或是关怀当下人现实处境的《蛇为什么会飞》,这些作品都在试图猜想有关"自我之谜"并触及对当代城市生存境况的寓言式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典范,在杂记体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后世号为"世说体"。它篇幅短小、体例灵活,"清微简远"、"高简有法"的叙事方法,"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的文体风格,以及"传神写照"、"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都体现了时代风貌和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独有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森茂 《成才之路》2011,(13):28-28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通感会带给欣赏者具体画面、声响之外的意蕴产生的美感,使诗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意味悠长、丰富,形成美的感情、美的心态、美的体验、美的效果。通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加强审美感情与审美理解,有助于文学作品欣赏时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作品审美愉悦的体验,使心理和精神在艺术观照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审美及审美的意义出发,先论述什么是"审美",进而论述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指出以钢琴学习为途径的音乐的审美功能。由此引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幼儿审美教育的核心任务,探讨艺术的性质及艺术鉴赏的作用。具体到钢琴教育在儿童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分三点展开论述:培养孩子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钢琴作品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把音乐知识贯穿在孩子弹奏的钢琴作品中。最后,提出发挥钢琴教育在儿童审美教育重要功能的两条具体途径:培养兴趣和增强素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书画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文化品格、审美价值、人文理念、艺术状态、时空意义等的表述,从而对中国书画所涵有的文化渊源、艺术品性、审美情愫、格调水准、价值意义、民族精神等原创性、学术性、审美性、价值性的标准进行确认,最终形成"古代书画"品评、"书画同源"新解、"中国书画"之内涵、"中国书画"之创作、"中国书画"之评判、"中国书画"之展望等六方面的语论。由此,充分展现中国书画多元、独特的文化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李娃传》研究中,学界对诸如李娃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意蕴、结局与主题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依据张力理论,从人物自身、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审美意蕴四方面分析了《李娃传》独特的张力美。正是由于人物、主题、审美中截然不同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李娃传》有了巨大的接受张力,也使读者获得了多层的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歌中情趣饱和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思,但要开拓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还需通过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广西教育》2014,(13):5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  相似文献   

17.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夏兰 《考试周刊》2012,(21):22-22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三篇山水画论是研究六朝时期山水画审美功能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水画"畅神"、"悟道"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发表于1804年的《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赫尔巴特第一篇系统探讨教育的论文。他主要受康德的影响和激发,试图在此文中借助审美提出一种教育影响理论,以解决康德"如何通过强制来培养自由"的教育难题:教育者只有借助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才能通过无强制的强制去培养人的自由。赫尔巴特把这一思想在其两年后的《普通教育学》中加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到《普通教育学》不仅显示了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产生的"秘密"及其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了赫尔巴特从德国当时强调审美救赎的浪漫传统向西方"知识即道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新著《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