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大宠多”语出《左传》襄公三十年,本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对其执政前郑国国内形势的经典概括。其中的“宠”,虽然历代罕有专门注释,但是长期以来,学者是将“宠”理解为“宠幸”的。比如,宋代林尧叟释“族大宠多”为“族盛大而恃宠者多”(《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三),今人沈玉成先生亦译之为:“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众多(《左传译文》第366页,中华书局1981年)。其实,这样的解释有悖史实。众所周知,子产执政前的郑国可谓君弱臣强之典型。至晚在郑穆公去世之后,郑君大权旁落,而源自郑穆公的几大家族,其中主要是“七穆”,控制了郑国的政权,…  相似文献   

2.
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至东晋发展到高峰,在南朝时趋于衰弱,最后亡于唐宋。在这段长达近九百年(约公元25年——907年)的历史中,长期垄断了中国封建政治舞台,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自东汉至隋唐,政治舞台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之事屡见不鲜,然士族地主垄断、控制政治之局面却从未改变。东汉至隋唐的政治斗争,表面以各政治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实为各士族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因此,对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古籍称士族之名繁多,有士族、氏族、世族等;又有冠族、名族、势族、甲族、盛族、右族、世胄等;还有旧族、右姓、郡姓、旧门、高门、名门、盛门诸多称呼。其名虽多,均可用“士族”二字概括。  相似文献   

3.
从<张五郎古洲学法>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梅山地区的生产方式处于由渔猎采集生活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过渡时期;婚姻制度处于由族内婚姻向族外婚姻转型时期;社会形态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四.氏族组织古罗马的十进氏族组织,莫尔甘在古代社会里传述得详细,今摘要如下: ‘氏族的社会在罗马人之间,显示着关于组织上的四阶段:第一,即氏族,这一组织乃同血族之集团、而且成为社会的体制之单位。第二,即胞族……成自十氏族,结合而为一个比较高级的集团。第三,即部族,成自十胞族,具有民族在氏族制度之下所表现的若干特色。第四,即“罗马国民”。……在有史时代之初,所有意大利部族,概形成同样的组织。‘罗马胞族所包含的诸氏族,大抵都是持有亲族关系的氏族,并且他们  相似文献   

5.
殷商时期青铜器金文大部分都是1—4个字。1字或3字的部分是单一族氏金文,对于这一部分许多学者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2字或4字部分的研究却是非常不足的。我们认为2字金文部分中大部分具有氏族间结合的意义,作为复合族氏金文,其内涵如下:第一,氏族间巩固的结合关系。氏族与氏族间关系紧密有形成新氏族的可能性。第二,氏族间单纯的结合关系。这可认为是为了纪念氏族间发生的某种事件,从而在青铜器上铸刻记下来。我们认为这种结合关系无法实现新氏族的形成。第三,相关联的氏族间的结合。氏族间的结合关系有一定规律,这样的相关联的氏族间有实现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子产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介入了郑国的政治,从政四十余年,曾被立为郑国的卿,后出任郑国执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直至病终。据《左传》记载,子产在担任郑国执政二十二年中,对郑国的经济、政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社会  相似文献   

7.
以清代最高统治当局吏治思想变迁为基础,从权力博弈、体制弊端及法律流变三个方面分析了清代吏治状况。认为在权力博弈方面,主要体现在皇权与官权之间权力的消长;在体制弊端方面,主要表现在政治及财政领域的不良状态;在法律流变方面,惩治贪腐的力度宽严变化,过程曲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8.
海南地区自古就是大陆的一部分,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母系氏族就是从广东迁入的,与广西的古越族同源,文化发展也与两广的氏族约同步。三代时期由于它距于海上,华夏文化对其文化影响较弱,社会发展落后了一大步。至春秋后,由于华南诸族的迁入,至战国出现青铜器与几何印纹陶共存的遗址,大部分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为秦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其文化也是中国先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龙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龙形象的形成与龙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龙复合形象的形成是氏族族徽、氏族之间以及氏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过程,是中国人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0.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11.
独立前夕,穆苟忐忑的心情与众人热烈期盼的心情形成了强烈对比。因他为了保全自己,而把基希卡出卖给了英国人。穆苟的变节行为透露出穆苟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矛盾:他一方面以基希卡为崇拜模仿对象,并想取代基希卡成为部落的英雄;可是另一方面,在出卖基希卡后又受到对自己氏族英雄背叛的良心谴责。将以穆苟的原型塑造为主线,用圣经原型批评与后殖民批评方法来解读基督教在的殖民进程里所扮演的角色来揭示其去殖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近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它也是继炎黄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后又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时期的两大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时期的两大特征在本课都有体现,其中民族交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唐太宗制定了一系列氏族政策,如皇室婚姻中,“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同时组织官员修撰《氏族志》,并颁布《诫励氏族婚姻诏》等。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以李唐皇族为中心、并联合朝中大臣的氏族新秩序,藉此扭转山东士族很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不过,这些氏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直接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15.
兵家管理文化的流变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家管理文化经历了氏族制社会早中期的孕育、氏族制社会晚期的萌芽、夏商西周的雏形、春秋战国的形成与发展、秦代的毁灭与劫难、两汉的复苏与定型、魏晋南北朝的低迷与委顿、隋代的承续与过渡、唐宋的中兴与繁荣、元代的断层与沉寂、明至清中后的强化与总结、近代的沉暮与开新等历史流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建立西汉皇朝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陆续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可不久诸王纷纷起兵叛乱,高祖便对其逐一平定,至去世前基本使异姓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汉初异姓诸侯王历史发展进程的论述,从诸王悖逆与高祖仁义的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阐释汉高祖和异姓诸王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而旨于矫正汉高祖大肆诛杀功臣这一偏颇和传统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7.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18.
夏商西周到春秋前叶,太原盆地是戎狄族游牧的地区。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大夫势力进入盆地,建县立邑,形成了华夏族与戎狄族融合的局面。赵国氏族原本就是以畜牧为传统生产方式的氏族,后与戎狄族相互通婚,利用太原盆地民族融合和农牧经济纷呈发展的有利条件,迅速强大。春秋末期,赵氏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斗争中,在太原盆地华夏族与戎狄族相交相融背景下,构筑晋阳城并以此为都,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先秦时期太原地区的民族活动,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该地民族融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近日研读童书业先生《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发现先生书中卷二《春秋左传札记》第四十七条关于“郑七穆兴衰”的论述问题颇多,故特提出,以期对郑七穆问题有一清晰,准确的了解。 为讨论的方便,兹录童先生原文如下: 郑国政权下移,始自七穆之族。七穆 更迭执政。宣七年:穆族子良始执政。成 九年:子罕执政。襄四年:子驷执政。十 年:子孔执政。十九年:子展执政。二十 九年:伯有执政。郑内乱,伯有死,子皮 执政,授权子产。郑国小康。昭二十年: 子产死,子大叔执政。定五年:驷 执 政。十五年:罕达…  相似文献   

20.
流变情况 对于近50年来台湾传统文化流变的时期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如,按照政治情况的变化,可以分为: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1949年至60年代初;60年代越战至70年代;80年代以来。但是,如果从政治、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从文化自身的流变状况看,则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抗战胜利后的传统文化繁盛期;(二)外来文化和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传统文化转型期;(三)文化反思后的传统文化复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