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孟淑雅 《新疆教育》2012,(13):235-236
1 问题的提 出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派生出的行为偏差。幼儿的自私行为常出现于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是与人交往中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因此成人要防止幼儿自私行为的产生,一旦幼儿出现自私行为,应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行为的矫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日记画”则是一种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用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幼儿欺负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行为,不利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幼儿人格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与幼儿的气质类型、交往技能、性别、移情能力、成人行为以及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成人需加强幼儿的移情训练。规范自身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及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等干预措施来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认识具有自我中心性,常常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此外,受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这些从幼儿已有经验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幼儿一种典型的问题行为,在幼儿问题行为中出现频率很高,影响久远。儿童在幼年习得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日后的行为方式具有不良影响。文章从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成人处理幼儿攻击行为所采取的无效策略,提出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每个两三岁幼儿的家长、教师都或多或少和幼儿本能的争执、打人等同伴冲突行为打过交道。成人首先要明确的是:打人、与同伴争执并不是幼儿的错,而是其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一种外在表现。此时成人的干预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与行为规训,而应当是解决幼儿的争执与打人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8.
庞佳 《早期教育》2008,(7):32-33
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中国大地,更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随着灾区的重建,灾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幼儿为例,经历过这次特大灾难后,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由于幼儿对灾变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常常异于成人。其典型反应包括:紧张、吸手指头、害怕黑暗或动物、说话困难(例如:口吃)、尿床、  相似文献   

9.
陈娟 《学前教育》2022,(21):52-53
<正>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式各样的行为。有些行为会被贴上“不足”或“问题”的标签。案例中教师看到了幼儿的“不足”行为,也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去纠正,但是收效甚微。我们应该看到,成人都难以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何况幼儿。幼儿的不足,需要我们和他一起去面对,建议分三步走来逐级推进,帮助幼儿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从内而外地觉醒。  相似文献   

10.
4岁是幼儿开始有真正意义的收藏的年龄.幼儿的收藏行为与成人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幼儿的收藏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成人正确的引导下,会使收藏行为成为一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大班幼儿的积极归因能力较弱,调查发现幼儿归因偏差有很多影响因素:遇事过分依赖成人,期望成人帮助其归因,对自己的行为不懂得归因;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间接影响了幼儿的归因倾向;幼儿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同的性格气质导致自我归因能力的发展程度也各有不同。文章结合案例提出了相关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佟陈陈 《教师》2010,(3):116-116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这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为问题行为。如何去看待、处理问题行为,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304名3-6岁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式构建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简称"主体性")与家长饮食营养教育行为(简称"教育行为")、家长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态度和评价(简称"态度和评价")以及家长自身饮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教育行为对主体性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其效果值为0.670;态度和评价可直接地或通过教育行为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影响,其总的影响力是0.710;知识态度行为通过三条途径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总效果值为0.533的影响力。三个预测变量,即教育行为、态度和评价以及知识态度行为,能联合解释主体性76%左右的变异量。因此,本研究认为成人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的重要支持者,幼儿自身则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发展的真正力量;作为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成人,只有将自己的外在影响建立在幼儿生理需要和心理因素等基础上,帮助幼儿将这些外在影响转移或内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心理结构,才能在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中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榕 《家长》2024,(1):150-152
<正>主题活动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小班的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他们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如何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较为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给予幼儿充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成了小班教师眼下最迫切的思考。在我们成人的认知中,总是认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由地、活跃地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和探索问题,有些教师甚至常常以领导者的身份面对幼儿,把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强加给幼儿。殊不知小班的幼儿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强、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三个方面:作品、人和过程。幼儿创造性的研究亦同样如此。幼儿创造性的作品通常表现为幼儿创造性的行为反应。它是测量、评价幼儿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主要依据,这种行为反应既可以是一种想法,如问题、想象;可以是一种活动,如唱歌、游戏;亦可以是一种成果,如构造物、手  相似文献   

16.
幼儿情绪与行为是幼儿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心理行为发展具有定向性和程序性,情绪诱发幼儿的行为。因此,遵从感知运动到情绪的发展,从幼儿情绪动机到各种能力的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发育进行评估,能够提供儿童早期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同时通过提高育儿技能,教会成人与幼儿交流和游戏方式,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技能等,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利娟 《教育导刊》2011,(11):25-27
乱发脾气是2岁~6岁幼儿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幼儿乱发脾气行为的养成除了幼儿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得不到家长的关注等有关。成人要帮助幼儿改掉的只是乱发脾气的行为本身,对于行为背后的意图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这是帮助幼儿改掉乱发脾气行为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通过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并教给幼儿正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中的肯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认可,赞同;否定评价是指成人对幼儿行为表示不满,反对(一切体罚、变相体罚不列其内)。长期来,对肯定评价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效果是一致推崇的,而对否定评价却众说不一,分歧较大。为检验否定评价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下述研究。一、研究目的: 研究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在转变幼儿的非成人期待行为,形成期待行为中的作用。二、研究对象: 经过诊断性测试,把不具有成人期待行为(把好东西分给别人)的幼儿园大班100名儿童作为被  相似文献   

19.
《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一面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每个幼儿都希望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增强自信心。《指南》背景下的幼儿艺术作品评价方式,将探寻如何借助作品欣赏介绍法、电子照片展示法、个案追踪研究法等评价方式,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借助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并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拓展与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之一,很小的婴儿就会自发地关注成人的歌声和各种乐音,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反应。虽然幼儿自发的音乐行为具有个体性、随意性、动作性、片断性和自娱性,但当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概率不断增加时,幼儿的音乐表现力也随之发展。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引发与诱导研究,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环境,呵护和培植幼儿的表现欲,提高正规音乐教育的效果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幼儿自发音乐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既为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又为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