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音子 《新闻世界》2012,(5):232-233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更多的女性走进社会参与竞争,因此一些职业领域的成功女性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比如女总裁、女记者、女警察等等。但是媒体对她们的事迹进行报道时,过分强调其女性的性别身份,而非其职业能力。记者玛丽‘科尔文逝世后,媒体对她的报道则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5):68-68
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有意识地观察国外女新闻人的职场状况和精神状态。一两篇文章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但我们还是相信,共同的职业总会有相通的精神追求。其实,中外女编辑女记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们往往要付出的更多,也因为她们往往要比男记者男编辑更坚强。新老媒体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指出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存在某种紧密互动关系。媒介与社会性别两者并非孤立存在,可放置于统一系统体系观察讨论,既要看到媒介对社会性别之建构作用,也要看到社会性别影响下使媒介报道呈现"矛盾体"。通过对两者互动关系的总结,揭示媒体涉及性别报道中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现象,并以此为鉴,提出对媒介和社会性别发展建议,从而整体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缑晓菲 《东南传播》2018,(2):108-109
任白涛作为我国新闻理论建设的执牛耳者,在新闻学术史上功不可没。民国时期,妇女被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所桎梏,女记者成为新闻工作职业中一个特殊的性别群体。任白涛在其《应用新闻学》和《综合新闻学》中为女记者群体正名,肯定女记者们工作权利的同时对女记者群体提出希冀。任白涛从性别角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研究的思想在当时的新闻学术界是相对超前的,因此对任白涛的女记者观进行梳理总结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记者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网络新闻报道的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对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存在的误读和消费主义偏向。特别是在以"娱乐"和"消费"为主导的网络时代,女记者该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身份,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苾雯 《新闻知识》2000,(12):14-15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感和冲动。女人似乎天生就是敏感的,她们敏感于一声叹息,一串笑声,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都容易在她们心里掀起波澜,引起心灵的震动。这种敏感的特质使女记者更具有捕捉新闻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感受力.她们会在看似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看似普通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一个充满活力,既坚强又富有忍耐能力的女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而女记者的路又是非常艰难的,她们经受的磨难往往超过男性同行。如何才能在那深不可测、浪涛汹涌的生活大海中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呢? 一、力量从自信中来。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自信才会不怕辛苦,顽强拚命地工作。“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是有用之才。能否做一个有用的人,不是以男女性别来判定,女人和男人虽然在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社会性别的融合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着力从媒介技术的演化增强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不同社会性别之间隔离"场景"的最小化,促使了崭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三方面来探讨媒介技术的演化对社会性别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 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 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 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  相似文献   

12.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资本”为视角,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通过对24位记者在新闻生产的经验建构,来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场域中女性记者在资本积累和争夺过程中呈现的性别权力关系。研究发现,性别化资本可视为资本的调节因素,能够作用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等结构性资本,且性别化资本转换为其他资本具有一定的条件。女性记者的身体形象易遮盖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呈现出基于“工具性交往”的弱联结;女性记者的新闻初心掩盖了处于弱势位置的经济资本;职业焦虑成为她们争夺象征资本的阻碍。本文有助于拓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视角,也为推动新闻业性别平等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透视女性名记者的性别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间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新闻传播领域,这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女性的长期失语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进行分析和解读,致力于实现大众传播中的性别平等。本文试图理清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背景及发展脉络,总结历史与现状,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电视新闻界在很长一个时期是男记者的天下。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闻名全美的女记者还如凤毛麟角;但进入80年代,电视女记者异军突起,在电视新闻界占据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她们的新闻报道已经涉及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一美国女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妇女们在新闻编辑部不大受欢迎,新闻界认为她们把家庭主妇的作风带进了编辑部,“破坏”了编辑部紧张、严肃的气氛。19世纪6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编辑们抱怨那些因有任务必须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的妇女需要有人护送,对工作极不方便。19世纪末,全国有  相似文献   

18.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张智华  李赟 《新闻战线》2021,(5):99-101
短视频作为新新媒介赋权农村女性,使其找到了媒介化生存的场域,拥有了更多向外界展示的平台、更多的表达空间。她们通过短视频与现代社会相融,在社会层面,展现的是现代社会的融入者、新时代的“娘子军”形象;在家庭层面,展现的是大家族的纽带、小家庭的主力形象,在个人层面,通过短视频展现农村文明风貌、传递乡土情怀,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您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和新闻报道的领域。 1、您怎样看待女性从事新闻工作? 2、您对自己参加新闻工作以来的工作情况、业绩有何评价?您参加过哪些较大或较难忘的采访活动? 3、男性和女性在客观上存在着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差异,您认为这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您从事新闻工作? 4、您所在部门女记者、女编辑的比例是多少,您认为她们的工作比起周围的男同志来说业绩如何? 5.您是否认同“职业女性”这种说法,您希望社会从性别的角度还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您的创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