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母女关系、女性形体、俄狄浦斯情结等角度解读《洛莉塔》小说文本,揭示《洛莉塔》中的母女关系以及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将以作品为基础分析母亲的形象与女儿的形象,拟通过对母女形象的分析探求谭恩美在异国所寻求的那份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对西/东二元对立的后殖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赛义德的后殖民视角,借用德里达解构策略分析《喜福会》并指出:小说中母女的冲突象征东西对立,通过从内容和形式上消解女儿/母亲二元对立、母女和解(东西交融)的大结局、母女本质上惊人的相似、母女无法逃避化同化的共同命运的描写以及对西方某些化现象的讽刺,《喜福会》消解了西,东二元对立,并提出东西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东西关系。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的新作《惊奇山谷》自2013年发表以来,引起了很大关注。这部作品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时间上几乎跨域了半个世纪,而在空间上跨度也很大,由中国的上海到美国的旧金山。这部作品在沿袭原来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本篇论文试图从母女关系的角度来解析。母女关系似乎贯穿于谭恩美所有的作品中,而这部作品中的母女关系在沿袭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篇论文试图阐释紫罗兰与母亲露露的关系,露露与母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月牙儿》与《棉花垛》以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相继为娼的命运,为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性别悲剧,尽管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性格不同、堕落的主客观因素不同,但结局却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7.
梁轶 《教师》2010,(12):114-115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写的是贴近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旨在从伦理学角度出发.运用最大幸福原则分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以及母女关系最终走向和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金锁记》中的七巧和长安与《钢琴教师》中埃里卡和母亲之间的母女关系为异于传统,母亲的压迫使得女儿逐渐呈现出压抑心理,表现了母女关系的异化,并导致女儿的男女关系的非正常化,从而显现文本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双方同时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探讨了该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母女关系书写领域独树一帜,其笔下的母女关系往往历经误解、冲突、沟通直至和解。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时,往往将二者割裂,强调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及其对原生家庭的和解,忽视了母亲在治愈创伤过程中身份和心理的动态变化。从家庭创伤记忆角度出发,解读《奇幻山谷》中主人公微奥莱与母亲路路惊人相似且彼此共通的人生经历,以期阐明家庭创伤记忆的书写文学意义,探讨其对构建新时代良性家庭文化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竞 《文教资料》2009,(8):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品《喜福会》中着重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对中美文化的差异和沟通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喜福会》进行解读,通过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文化观和婚恋观上的冲突和融合揭示小说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以及作者期望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典型的母性话语讲述了一群没有母爱的孩子们的故事。本文从心理创伤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的角度,考察主人公维奥莱特与罗丝·蒂尔,乔与"野女人"之间的母女/子关系,指出母性缺失导致他们没能完成从母爱到自爱的旅程,因而也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5.
对于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对抗、母女关系、以及女儿们的身份认同等方面。本文认为,《喜福会》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它不仅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价值观的碰撞,还描述了几位女性的成长历程。本文将对小说中吴精妹、龚琳达和许安梅的故事进行研究,探讨母亲们在旧中国以及女儿们在美国遇到的种种磨难和她们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讲述了第一代美国移民中性格、命运各异的四位中国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小说由一片鹅毛引出,而综观整部小说,鹅毛是连结母女关系的一根重要纽带,一个意味深长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鹅毛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内涵,从情感和文化两方面阐述其在《喜福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玛莎·诺曼的《晚安,妈妈》深入探讨了母女关系观照下的母爱和规训。剧中,杰茜和母亲塞尔玛的母女关系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情感依托和治愈力量。杰茜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处于“被看”的状态,身体也一直在被“驯服”,囿于话语的牢笼,最终完全丧失了主体性。这段母女关系对杰茜而言已不再具有母爱的救赎意义,而是蒙上了规训的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着力于探讨老科胡特女士和埃里卡的母女关系。在显性的“母女”关系之下隐藏着深层的“夫妻”关系。造成这一关系的根源,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与埃里卡童年时期母亲的渎职和父亲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来探讨体现在两代华裔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生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