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春方 《文教资料》2010,(9):118-119
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科书的质量。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国定制逐步发展到审定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行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更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预期目标是确保教科书质量,但实施结果却经常发生目标偏离。目标偏离主要表现为教科书出错与教科书同质化。目标偏离的主要原因包括"预期目标的设计缺陷、运行机制异化、理论研究有待加强、保障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建议采用"完善目标设计、健全运行机制、构建新型质量保障模式、提高教科书理论研究水平"等对策,建立纠偏机制,提升教科书编审质量。  相似文献   

3.
1905年,清学部成立,并于总务司下设立审定科,主管审查教科图书,对编译局已经编辑之图书详加审核颁行。教科书审定力求保证质量,并对意识形态严加控制,以竭力维护封建统治。教科书审定制度的产生,只是清政府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客观上宣告了近代有目的、有计划编审教科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此研究探讨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胪列近70年来台湾教科书统编与审定制度演进,提出课程规划、编辑审查、市场机制、使用与评鉴等五阶段的教科书发展历程,分析台湾现行教科书审定规范,以及审查运作程序与沟通机制,阐述教科书产业的特质,提出"教育归教育、市场归市场"之基本原则,并建议推动教科书学术研究发展、理性探究教科书意识形态与改进教科书计价议价制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军国民教育: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核心思想;强国强种: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主要目的;爱国情感: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自觉意识;教学指导: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从内容、评价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从社会变革、史学研究的角度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做了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小学伦理教科书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内容上都注意到传统道德转换:既保留传统道德成分,又有新道德因素。单种教科书研究较为深入。目前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内容研究缺乏深度,对编者关注不够,取材多限于某几种教科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梳理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编审权的转移轨迹及其动因,挖掘教科书编审制度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以之为视角来洞察台湾教育变革的特征,以期为发展我国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编选制度提供借鉴,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由美国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值得我国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娟 《中学教育》2009,(7):55-57,54
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中学教科书的编译,形成官、私分编教科书的局面。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译的中学教科书,注重编写的科学性、体例的创新性、内容的进步性,成为新式中学教科书的范本,并受到清政府的审定。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和对中小学教材审定制,这与清末民间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与印证。  相似文献   

14.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5.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文献的编撰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刘熙栽的《书概》是我国书画艺术文献编撰史上较成功地使用阴阳辩证手法编撰的典型范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体例严谨、写作手法高妙,处处体现出尊魏卑唐、倡变求新的价值取向。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开了书画典籍文献系统分类之先河,渗透着很强的观念因素,使得本属于目录学著作的《书画书录解题》一书,深含思想观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1905年开始的刑讯制度改革引起了清末朝野的广泛关注.以《申报》、《大公报》为主的社会传媒,针对废止刑讯谕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揭露了刑讯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刑讯制度的措施,并对刑讯制度改革执行不力的原因予以剖析.这表明,近代司法理念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刑讯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在地方州县得以真正贯彻实施,法律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政治学在中国重新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由此为政治学专业学生编写科学的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就成为学界努力的方向。30年间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建设历经了恢复和探索发展、规范建设、全面发展三个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政治学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也存在着:理论体系不成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教材内容陈旧空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观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及其研究,发现近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汉语口语教材总的特点是总体数量迅速增长,各类教材比例不均,领域和地域针对性日渐增强,从单一重视语言知识到突出实用性交际;汉语口语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的口语化、语言要素的编写顺序、语言内容的安排及运用等方面。文章在综述总结的基础上,对口语教材编写及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清朝既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又制定了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法规,这种立法编纂活动和法律实施对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重要的两部民族法规是《理藩院则例》和《回疆则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