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艳国 《历史学习》2010,(10):21-21
张之洞认为以“三纲五常”和“仁爱”、“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值得发扬的优秀文化;同时认为在坚持“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也是可行的,西方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张之洞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试图寻找一条会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外语教学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时会产生各种冲突。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学了很多英语"知识",却没有掌握相当的目标语的文化,导致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交流个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外语教学中重要的课题。由于以前的教学方法及现实的种种客观原因的影响,目的语文化教学在外语课堂中往往被忽视。本文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交际失败的原因以及提出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重新解读《婉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婉容词》重新解读,着重分析其中西文化冲突之悲剧意义,同时,对中西文化冲突之戏剧性演变,作了历史的探索与说明。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人类文化就在不断交流、冲突、融合与共享中发展着,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与共享呈现出了加快发展的势头。这种势头的出现,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考察全球化中的中西文化交流,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中西文化交流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从最深层次上去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制约性和文化共通性的内在机理图式。  相似文献   

5.
张嵋琳 《考试周刊》2009,(31):85-86
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还需同时同步地传授中西文化知识。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的介绍和语言与文化关系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广泛的.只有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才能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冲突的真正原因,最终才能寻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把握谈判方向和进度.本文简单对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9.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中西文化的教学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导入对搞好语言教学很重要。同时,结合母语文化的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明末至民国初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中西文化传统的歧异是双方冲突的症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双方在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建构也是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冲突又为清末民初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所强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论述了武术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中学学生在了解西方节日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知识,利用节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目前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引导、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国内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几个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政治化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从对西方政治化研究成果的译介转向对中国政治化、西方政治化及其比较研究、从关注传统因素的分析转向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偏重宏观解释的研究转向宏观与微观的互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解释转向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由于纯粹中原意义上的汉化没有鼎足而立的宗教作为民族心理的根基而呈现出虚缈和迷乱。汉族“主流化”应参与到揭示各民族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之中才能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中华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内蕴应吸收到汉语学中成就作家的非凡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姜培茹 《海外英语》2012,(11):181-182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on,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has become a keynot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system,transplanting from western legal culture is becoming a tren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a cultural basis for this transplant.As for cultural factor,Confucianism is the dominated though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occupies the same place in western culture,accordingly,their influence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is grea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obligation orientation and right-based principl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iming at provide som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for the transplant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in improving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相似文献   

17.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汉语借用英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英语文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的大学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西方文化的渗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五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浸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民国大学校徽就体现出这种变化。虽然有些大学的校徽还留有"西学"的痕迹,但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北京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知及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策略分析等进行论述。在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政治化研究方法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从对西方政治化研究成果的译介转向对中西方政治化及其比较研究;从关注政治化传统转向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偏重宏观解释转向宏观与微观的互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解释转向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