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从教师教读"这一篇"文章到学生自读"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跃升,让统编本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真正落地生根?文章以教师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课文为例,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体例和"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框架,来寻绎学生自读《朝花夕拾》"这一类"散文作品的方法,让学生的"1+X"群文阅读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地教,现在要读整本,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  相似文献   

4.
[案例]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篇<小小的船>,我小时候就学过,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教过,今年我又教一年级,再一次见到这篇课文,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课后反思最多的还是"怎么教",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令他们颇感疑惑.  相似文献   

6.
散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与散文相关的文类知识和文体知识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由此,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因此,语文教师掌握充分的散文理论知识,明确散文教学中"这一类"与"这一篇"两个关注点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克服...  相似文献   

7.
如何长文短教,减负增效呢?"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更好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那么,就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学期末,作为"长文短教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我,要上一节研究课--<梅花魂>.这篇课文,满满六页纸,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同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8.
《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通过对祖父园子里的景物,以及"我"与祖父一起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现了"我"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父深切的怀念之情. 从布局谋篇上看,"借景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将"借景抒情"作为这篇课文的语言教学点,既尊重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又兼顾了课程的学段目标,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一、"乐教"的必要性 (一)"乐教"是"乐学"的前提和最大外动力 在推进愉快教育的很多学校中强调学生学的愉悦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追求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地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忽略了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一味强调"乐学"而忽视"乐教"是片面的,也是达不到学生"乐学"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老先生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该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给我的启示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艺雕琢上也要"自主、合作、探究"."同一堂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个性化"地设计并施教,在"互动"的观摩、品评中提炼教艺、反思不足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一本文摘上读到一篇短文,对文中包蕴的教育思想颇有感触:曾祖父是一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就易散落.时下,许多家庭装修房子,常常出现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就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这位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着一篇篇课文,尽管我们也都知道是在“用教材教”,不是在“教教材”,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偏偏要教这篇课文?不难预料,可能的回答会有以下几种:①教材这么安排的,②教师本人喜欢或擅长教这种类型的课文,③教研活动组织方指定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研究语文单元教学,追根溯源,总要提到梁启超。这是不错的。因为梁氏在二十年代初,就曾提出,语文科教学生读文章,不宜一篇一篇孤立地教,而应一组一组比较着教。这“一组一组地教”的主张,可以看作是实施单元教学的滥觞。不过,梁氏自己事后并未实际从教,所以究竟怎样“一组一组地教”,并没有留下多少实绩。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近读二十年代大夏大学出版的《大夏季刊》,发现该校国文教授陈柱在1928年却把梁氏的主张认真地付诸实施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陈柱何许人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当然要靠读书训练.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必由途径.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内容分析多,读书训练少"的问题.老师们教一篇课文,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思想内容、疏通故事情节上.  相似文献   

16.
袁丽 《江西教育》2022,(14):32-35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精髓.1916年,在上海尚公小学任教的叶先生便初步萌发了这一理念,历经百年发展与沉淀,这一思想显得更加鲜活,它直抵教学的核心,愈发闪耀其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一 "课程模式"是指某一课程开设的大体样式.中学语文目前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式?从教与学的侧重上来看,是一种"教语文"(或日"以教为主")的样式.这一样式贯穿于语文课程开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罗琼 《江西教育》2004,(1):75-75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渐渐发现,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就在这种"变阵"中展开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9.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作者提出了"少教多学"策略.何谓"少教多学",为什么提出"少教多学",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策略",这是本文探讨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导游"自己还不熟悉路,那怎么行?教了十多年的书,细细想来,每每研读一篇教材,我大抵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