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绘画取材的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张选取具有实体性且具有新意的平常而熟悉的题材;二是主张选取反映大众生活具有苦难性质或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具有新气象性质的题材;三是主张选取具有历史性、风俗性特征的题材。这三个方面的主张既各司其职,又密切相关,较为完整地显示了鲁迅绘画的题材观的内容及相应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她们独特的社会地位,其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她们的创作,从题材上看,主要以花鸟为主;从表现技法看,大多偏爱工笔和兼工带写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就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女性美被艺术家普遍认识和关注,因此在人类社会文明中,女性也自然成为人物绘画中的重要题材类别,维纳斯绘画和仕女画分别为西方和东方女性题材绘画的重要代表类型。西方美术史中有众多的绘画大师都曾创作过维纳斯题材的作品,同样以女性为题材的东方仕女画自魏晋南北朝诞生后,经过千百年不断地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绘画的一支重要类别。作为东西方文明集体无意识的凝结体,东西方女性题材绘画在色彩、构图内涵等方面存在着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夏航 《教书育人》2010,(6):108-109
历史题材绘画是对人类以往重大经验和历程的画面再现,是沉淀下来的关于民族国家历史的珍贵记忆。历史题材的绘画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能够体现人们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家本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宏大的场面和完整的叙事情节向人们展示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在创作上,历史画有它自身的艺术规律和技术难度。它强调深刻而不是灵动,它是一部交响乐而不是即兴演奏。一切画面因素都要求被安排得恰如其分,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研究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营造宏大气氛的手法,不但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去把握时代的脉络,而且可以领略“借古喻今”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业题材绘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洪流中颇为强劲与独特的支流,呈现出流派性的发展态势和广泛的宣教性及影响力.鞍山的地域性工业题材绘画基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特殊历史背景,在全国同类绘画中占有醒目的位置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多年来鞍山地域性工业题材绘画的辉煌成果及形成要素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理性研判,并就上述成就的延展性继承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肖剑波 《考试周刊》2012,(88):28-29
历史题材绘画是通过艺术家个人以群体性艺术形式呈现着群体的价值观。历史题材绘画作为一个艺术品,通过艺术家个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地域.以及所代表的阶级的不同,所呈现作品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群体审美价值观和群体社会价值观,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历史题材绘画中呈现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8.
章凯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25-128
毕节试验区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分析毕节试验区的绘画创作资源,一方面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绘画作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弘扬试验区精神。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新时期草原题材绘画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题性绘画,主要表现为风情性。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创作出了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他们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式,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对草原风情及其背后的深层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挖掘,体现出从民族风情到民族精神的渐趋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背景下,以宋代纺织题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旨在着力深度剖析形象背后的人文思想与精神。宋代纺织题材绘画现存版本有着多样的艺术风格:有的呈现复古倾向,有的带着文人画趣味,有的倾向自然主义。这些画作各自隐喻着不同的目的和立场,大部分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也有包含了画家自我抒怀的成分,甚至出现了反官方的立场。这种艺术风格多元性在其他女性题材绘画中是相当罕见的。对三种纺织题材绘画艺术风格分别进行解读与分析,印证了宋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绘画非常注重其认识、教化功能。这显然是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渗透。“中和适度”的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因素、表现语言,以及画家人品等方面。对它们的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与中国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汉字构形与中国绘画具有着共同的审美特点:起源于自然,表现于生活;造型突出特征,追求形式美;注重“神”似,创造旷远意境;表现虚实、黑白、阴阳,折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理念和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苏州的传统文人画注重人品和学养,自六朝起源,至明代吴门画派的辉煌之后,其流风余韵至今绵延不绝,并从绘画构图上的疏朗、笔墨用色上的淡雅、艺术表现上的含蓄等方面对苏州当代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以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西画写实手法的引入,与中国画的传统水墨的矛盾,导致了中国画的多元变革。中国画只有与相对立矛盾的艺术状态构成张力场,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身的深层冲力,才能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体现人的价值,使已经变异形态并将继续演化的中国文化,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郑艳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4):138-140
学院派是一个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是一整套教育体系和教育机构,一系列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的总称.在研究现代中国美术史中,学院派美术教育教学历程是个关键所在,它的发展、演变、激进、缓和是近代美术历史不可抹去的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极大,几乎左右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他独创了卷云皴,其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视觉文化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消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视觉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大众最普遍的审美娱乐形式,人类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从静观到消遣的历史变迁。视觉文化的物质技术根基和传播应用形式在制造视像产品、传播“虚拟现实”、消解“审美距离”、解构人的主体性和想象力的过程中,逐步剥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进而消解了静观这种传统的审美方式,建构起消遣这种现代的接受方式。由此,使人类由静观的审美时代进入到了消遣的娱乐时代。  相似文献   

19.
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对当今中国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术教学主要是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其教育方式以个体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主.宋崇宁三年(1104),皇帝徽宗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画学,遂有了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可惜的是其持续的时间很短,其制度和优越性没能在以后的朝代中得到延续和发扬.现代的中国画教学是20世纪初借鉴了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创立起来的,但由于是出于西方的教学体系,学生的普遍的能力提高了,但出类拔萃的人才少了.一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对当前中国画教学依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相术是占卜的派生物。尽管它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了解它的具体内涵和来龙去脉,便能从另一角度体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独特面貌与内在特征。文章从相面术的角度对传统的人物画进行了相关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