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国内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战略必要性。科技创新体系化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和有机关联性要求,需要技术体系化和组织体系化的持续推进与互动,有效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应通过超前部署"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科技战略布局,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新需求、新技术和新架构,改变孤立、被动的应急模式,通过加强知识突破与商用生态的全面联接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效能、活力和韧性。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传统的科技外交向"新型创新外交"转型,将体系化的创新势能战略性落地释放,真正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障碍是“十四五”时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应在全局把握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然而既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突破的讨论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障碍的突出表现和国内外成因,探讨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背景与形势、方向与重点、机理和路径。[研究结论]研究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整合框架,并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体系构建、主攻方向选择、攻坚力量部署、激活机制重塑、攻坚稳步推进五个体系化维度明晰未来进路。研究结论既能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文献的发展,又为政府制定政策、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束缚成为我国打破美国科技封锁和实现国家崛起的理论和实践战略问题。本文从概念、内在结构、突破路径与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主流创新理论与技术追赶理论均未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国内创新领域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五个研究缺口: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概念混乱,对本源问题研究十分不足;二是底层逻辑的研究十分匮乏,尤其对关键核心技术微观结构及演化机理的研究更为匮乏,尚未打开关键核心技术黑箱;三是鲜有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路径与机制研究;四是宏观突破路径及机制研究有待丰富和深化,尤其缺乏多情境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研究;五是研究文献没有脱离主流创新理论范式。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缺口,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与框架,即建立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  相似文献   

5.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突破和掌握那些我国处于"卡脖子"短板位置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我们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标志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视前瞻布局,加强战略研究。文章将在分析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反思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挑战与瓶颈,并从支撑重大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新评价激励机制等维度设计等方面,思考如何构建充满活力和效力的攻坚创新体系,真正铸造强国重器。  相似文献   

6.
王钰莹  原长弘 《科学学研究》2023,(11):2027-2037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制造业领军企业作为引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有效主导并管理产学研融合以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为研究对象,首次引入管理视角揭示企业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集团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1)产学研链路融合和主体融合管理策略均能促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两者产生互补协同效应;(3)较高的企业权力配置集中度弱化了产学研链路融合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促进作用,但强化了主体融合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合理实施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有效发挥不同策略间的互补协同优势以及利用企业权力配置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科技攻关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军事领域CBP思想构建了以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创新资源保障能力为核心维度的“三力”模型,探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需求及“三力”间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投影矩阵模型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009—2020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状况进行测算,实证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产业、企业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效率以及产业集聚、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诸多子能力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是IC产业能力建设的主要影响者,在2019和2020年呈上升趋势,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和创新资源保障能力相对偏弱,仍须加强。本文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需求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涵与意义、影响因素、过程、机制、模式和路径等,但对于后发企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讨论尚不足。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海思半导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引入吸收速度概念,后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遵循从个体、组织到组织间吸收速度提升的演进过程;第二,定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概念,区分互补资产内链接能力、互补资产间链接能力、核心-互补链接能力分别在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的加速作用,揭示核心—互补链接能力有助于技术研发与内部市场耦合作用,进而加速技术积累、迭代和升级的机理;第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提升知识吸收速度,支撑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成果丰富吸收能力、互补资产和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芯片设计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领军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急剧变动、大国科技博弈日渐深入、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中国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动态,这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本土领军企业的目标导向、战略选择和主体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探究领军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变革来灵活应对其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综合考虑领军企业的所有制差异及其在应对变革时所面临的组织惯性,围绕动态环境下“目标迁移—惯性识别—惯性克服”的分析思路,基于过程研究范式,对操作系统领域代表性本土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与机理开展纵向案例研究。结论显示:面临从追赶向后追赶发展阶段转型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动态,国有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从“本土专用市场安全可控”向兼容“国际通用市场竞争力提升”迁移,民营领军企业则从“企业经济利益”向兼容“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迁移。在目标迁移下的组织变革过程中,本土领军企业为了克服其在资源、纵向协同和横向竞合方面所面临的组织惯性,加强了自身对资源的转化和创造、对产业链的拓展和重构、以及与竞争对手间的深度竞合,且两类企业所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存在一定差异,包括“...  相似文献   

10.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进而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产学研为攻关主体,从"突破路径"和"助力渠道"两个维度探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7个主要突破因素:技术打压认知与需求导向、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充足研发资金投入、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政策与体制机制等。结论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之义,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其概念内涵、体制机制以及突破路径等维度,对其创新过程模式关注不足。笔尖钢创新的成功案例具有重要的典型和借鉴意义。因此,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笔尖钢这项关键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新历程,构建了使命驱动型创新的微观过程模型,总结了政府以使命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行为演变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包含使命定义、使命实施和使命迭代3个阶段,政府分别发挥使命动议者、使命组织者和使命参与者作用主导和参与创新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做什么、做不了以及做得好”的问题,激活和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伴随使命驱动过程,政府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方式从直接强干预转向幕后间接参与,企业则从被动安排走向主动攻关。(3)在使命定义阶段,政府通过认定机制激活创新方向;在使命实施阶段,政府通过拣选机制、组织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机组合激活企业创新动力;在使命迭代阶段,政府通过强化机制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以有效化解各阶段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视角出发,选择三峡集团作为研究案例,以文本分析与专利分析为手段,探究了三峡集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路径。研究发现:该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整合创新”的演化过程。从专利合作网络的视角来看,在集成创新阶段,较高的非冗余性可以帮助企业在合作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整合创新阶段,伙伴之间更频繁的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接触更多异质性的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本文对三峡集团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研究,对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对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需求日益增强,识别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有效推进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企业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识别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主体地位,为分析企业在多创新主体合作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指导,为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合作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树满  原长弘 《科研管理》2022,43(4):103-110
   本文以特变电工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持续的自主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通过持续重组和并购整合行业关键技术和创新资源、汇聚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并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持续引进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拓展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以及持续创新等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1,41(10):1-10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专利经济性和专利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