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授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岩石”这一课,我们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岩石?③怎样认识岩石?③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什么要研究岩石?课文中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述,并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怎样认识岩石?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去认识它。物理性质即颜色、光泽、结构、硬度;化学性质即观察岩石与化学试剂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例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施行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与代数部分中数的认识里,有关"认识分数"的具体目标设定为:第一学段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第二学段是"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分数等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 “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对乘法意义理解得正确  相似文献   

4.
一、结构单元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教材中以“怎样认识物体”为标题的课文有五篇,其副标题分别是“水”、“空气”、“土壤”、“金属”、“岩石”。它们被分散编排在一、二、四、五等四册之中。我认为,它们在认识的层次上构成了一个大的结构单元。 二、教学重点 “怎样认识物体”的结构单元有着共同的教学重点。这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怎样认识”物体。换句话说,这个大结构单元的教学是自然学科“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简析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从除法应用来看,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前者是“逐一分”,后者是“逐份分”。这两种情况归结起来都是平均分”,只是分的方式不同。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就要使学生按照“九义”教材的这一思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描述性的方式知道除法的含义,分清这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6.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至33页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具体概念的意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  相似文献   

7.
刘燕舞 《湖南教育》2002,(19):49-50
教学内容: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24、第25页。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并能根据其特征判断各种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能力,以及空间概念。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不规则形状等),每人一套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教学设想: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没有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经验。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对这几种几何体的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形体及其图形。 2.感知平面与曲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一单元“除法”安排了“分苹果”以及相应的“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和一个综合练习。教材的编排在以下几方面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及要求。1.为学生创设“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陈惠芳 《湖南教育》2006,(10):35-37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存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的编排及特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教材在安排上分两段:第一段是平均分,包括认识平均分、初步进行平均分,初步学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看可以分成几份以及平均分成几份、看每份是几,要求学生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并进行交流,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第二段是认识除法,包括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或者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些内容后面,安排了一次集中练习,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体会生活里存在的除法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排呈现两大特点.1.加强了平均...  相似文献   

14.
<正>角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重要的教学内容。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角是构成平面图形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础。人教版教材将角的相关内容安排在二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是对角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6.
实数是初中数学的传统内容,但是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对“实数”内容的安排顺序进行了新的整合,编写思路和教学要求也有较大的变化.下面对这种变化及其在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些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1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实数”的编写特色  相似文献   

17.
简易方程”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小节: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用方程解法解…  相似文献   

18.
“可能性”是《标准》第一学段新增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是概率知识的初步渗透。概率一直是高等数学的教学范畴,多数小学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组织课堂教学时都可能出现困惑与偏差。本就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整体感知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试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的编写特点作简要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系统安排了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到这一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认识了角,...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