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强大,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炮制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惊呼中国已对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给中美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中国应该如何理智地应对这股莫须有的论调,对稳定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由对立走向缓和,由缓和走向正常化,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美两国来讲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作为美国中国学之父、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本人对该时期的中美关系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以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促使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以学者的身份,促进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公民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认识。他提出的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对中美文化差异以及台湾问题的见解和重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战略步入“后反恐时代”,中美关系“9.11时代”随之结束。“9.11时代”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倒退到好转的过程,并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其具体表现是5个方面:中美战略定位发生转折,政治关系改善;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并与政治脱钩;开创中美反恐与安全领域的利益支撑点;美台关系从提升到降温;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美关系超出双边范畴。  相似文献   

4.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5.
在中美关系中,经贸关系一直是维持中美关系正常化,避免其走向对抗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分析,指出了中美经贸关系在维护两国双边关系上的重大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中国利益代言人”利益集团的作用,并对基于经贸关系上的中美关系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还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并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但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和美国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被迫调整其对外战略,其中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于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在此基础上,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可见,“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两者的时间和标志不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于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中美关系史上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经历曲折发展,但总体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战略上的互不信任、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美国“推进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在重大战略和经贸领域又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从短期看,中美关系可以保持稳定趋势,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从长期看,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从世纪之初美国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处理好中美关系,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值得利用的方面;另一方面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以和平的希望和决心赢得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我们在考察中美关系时,既需要考量战略意图、人权、贸易和反核扩散等问题的影响,也需要认识到中美关系是个相互促进的关系。美国及其他国家终究也会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和平与负责的大国、务实与合作的大国和民主、进步的大国。  相似文献   

9.
聆听     
<正>我认为中国正在变得更民主,人们有更多的自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一些美国人并不了解。三十多年前,我意识到美国未来很大程度将与中国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双方都知道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希望现任美国总统会同我以及前任总统布什那样清楚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我希望双方以开放的姿态相互接受对方。——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针对中美关系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的由来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西方国家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其实质就是妄图遏制中国的崛起.但是"中国威胁论"并不能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也难以打破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