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铁明 《湖南教育》2006,(10):20-21
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忠实地记录并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其中在言语对话交际的描写中,大量使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文章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谚语进行言语交际控制分析,凸现其文学语言口语化、交际化的特点,并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伟华 《文教资料》2013,(19):25-27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也是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质朴的对话,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提高对文学作品尤其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欣赏水平。本文认为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语言更能帮助作者表达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4.
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一、留意看似误用实则巧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经常会和一反常态的变形语言不期而遇“,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就是读书人如数家珍的典例。其实,辅助文学作品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标点符号也经常以反常态的陌生面孔进入读者的审美区域。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段话: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在通常情况下,文段中“债务”后的句号当换为逗号才不至于留下“误用”的“瑕疵”。先有思想意识“要偿还”,后才有外现行为“设法偿还”,前后组成连贯的话语——一个表示顺承关系的复句。既然前后相承,之间使用逗号当属常理。倘若如此,那仅是语言问题,表示一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后续文字...  相似文献   

5.
体态语言作为非言语交际手段广泛地用于日常交际,它不仅可以表达情感信息,也能够形象、生动、简洁地表达一定的理性信息。例如亲呢的表情会否定责骂言语的意义;回答别人的问路,要借助手势指点方位。而在戏剧、电影及文学作品中,体态语言又是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及人际关系的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6.
言语作品只要进入读者视野.它就又以话语的形式“活”过来。“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文学作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整部作品都是一个情调场,每句话都是某种情调的表达。可以说,有时候话语所表达的不是语词意义而是其背后的态度。是态度,是情绪借助于语词而成为现实的态度和情绪。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触摸文本言语的奥秘,变语言符号为言语经验;寻觅文本言语的踪迹,变言语形式为言语经验;超越文本言语的形式,变言语表达为言语智慧,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教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积累知识。  相似文献   

8.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言语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关系的体验过程。体验作品是体验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而认知作品是把感性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在人物称呼,环境描写,对话叙述等各个层面,处处充满隐喻,极大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式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邹莉媛 《考试周刊》2011,(46):39-40
主语和表语同语反复的现象是很多种语言中所共有的,其形式上看起来是普通的重复,但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却被广为应用,具有丰富的交际内涵和重要的交际价值。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使用关联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者不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而且要从交谈过程的特定语境的有限表达来理解发话人的交际意向,以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英汉反语现象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皆普遍存在。反语,一般来说,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本文以Grice和Leech提出的传统语用模式以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作为反语研究的理据,并试图结合英汉范例对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与解读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言语环境对语言形式有一种制约功能,也就是说。一个规定的语境能对语言形式和意义产生影响和作用,通常把言语环境的这种作用叫做语境的制约功能。对语境的制约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言语表达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恰当的表达手段,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也是语言学家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马蔷 《中国教师》2014,(14):30-31
<正>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一文中谈到:我们人类有能力开出一条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把一篇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给分割开来。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是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篇篇言语作品组成,内容——说什么和形式——怎么说,客观存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言语环境对语言形式有一种制约功能,也就是说,一个规定的语境能对语言形式和意义产生影响和作用,通常把言语环境的这种作用叫做语境的制约功能。对语境的制约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言语表达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门类,方言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这种"乡土型"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中渗透力较强的语言形式,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凝聚点,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活跃精神"以及它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更深地探寻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从初中阶段的对言语的一般性理解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赏析的阶段。学生不仅要能快速地理解文学作品言语的字面意义,还要能慢慢地细细地品味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言语审美特点。在此先简要说明一下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语言是一种总的符号体系,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是抽象的系统,有相对的稳固性。言语是个别人的话语,是具体的事例,有灵活的选择性。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工具和对工具的运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烨  李芳 《小学语文》2011,(7):15-16
“言意兼得”,就是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课,还是“感悟内容情感”多,“领悟言语表达”少。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29):42-43
针对语文课堂过多注重内容感知理解,忽视文本言语形式探究这一问题,作者实践重组文本,用群文的形式教写作,引领学生在群文的比较、探究和赏读中发现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力求将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刘莉 《教育教学论坛》2013,(47):232-233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在课堂中要回归言语本身,着眼于言语实践,搭建丰富的言语实践平台,求得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而这才是真正的言语智慧!本文是旨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言语实践在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