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妈祖石雕像的再现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Kress&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以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妈祖石雕神像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再现意义。认为神像上各种模态符号共同建构和表达了妈祖博爱的胸怀,善良的品德,塑造了"和平、勇敢、关爱"的伟大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同时证明那些传统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其他符号系统,同语言符号一样也具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动画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女性在动画艺术中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受众能够透过这种视觉符号读取女性形象的表征。实际上,作为视觉符号的女性却是受控于男权社会的视觉呈现,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仍然是维护现有的男性主导的统治系统,处在被忽略的地位。分析女性形象建构类型可以对动画中女性形象有个整体把握,通过女性形象建构的文化归因,以期望为未来国产动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漫说陶俑     
俑,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模仿生人形象而制作的一种陪葬品,一般是木雕或陶雕,也有少数是石雕的。它用来代替我国奴隶制社会盛行的残酷的人殉。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俑,主要是从东周时期的墓中出土的。这时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俑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在墓葬制方面的重要反映。在战国时比较普遍,秦汉和唐代尤为盛行,宋代以后,因为墓葬制中流行用纸冥器,木俑和陶俑在一般的墓葬中逐渐减少。所以,俑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的是秦汉和唐代,其中尤以陶俑的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有人可能会问,俑显然是封建迷…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自拍特别是女性自拍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本文通过对女性在网络中自拍的图像作为文本进行解读,阐释了男权话语对现代女性建构的影响。女性在网络中对于形象的自我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深度影响。在男性的审视和评判下,女性的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可供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70后生人,青年女画家杨帆一直在她的画面上,描绘着她那一代或者她那一代之后更年轻的女性形象。杨帆自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新一代青年女性自我塑造和成长的文化背景,在中国进入消费社会和大众流行文化占主导的时代,新一代青年的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女性形象的塑造。而杨帆绘画的主要视觉主体就是新一代女性形象。她说:"我画这些画的初衷很简单:漂亮的女孩儿,单纯的颜色。图像是简单的人物,技法也仅着平涂,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从“名妓照”开启了一场女性图像“观看”与“被看”的视觉消费景观。在读图狂欢中,名妓从“青楼女子”转变为“公众女性”;重回历史现场,可以发现名妓从传统的“娱人者”转变为现代时尚的“引领者”;而通俗文学作家也在传统文人到职业作家的身份转变中完成了现代转型。鸳鸯蝴蝶派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俗文学作家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中寻找出路,将诸如名妓一类的符号与上海现代化的商品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通俗文学的现代发展。名妓照构建了女性图像的公共阅读场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女性形象视觉建构开了一个头。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时期,科技、数字、多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除了语言,图像、颜色等其他社会符号系统同样也具有社会功能。以Kress & 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为基础,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其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互动意义。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等方面分析发现,无论是设计者的创意、构思还是具体的表现手法和产生的效果,都充分体现了妈祖石雕神像丰富的人际互动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山西宋墓壁面不同题材类装饰下的女性形象,探讨宋代不同身份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家庭处境,并回归到墓葬空间本身,论及女性形象在该地宋墓空间营造中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钢 《巢湖学院学报》2022,(4):135-141+148
期刊封面通常是图像和文字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视觉语法理论为框架,对2012至2021年《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的多模态符号展开意义分析,考察图像符号的视觉框架设置,结合图文符号揭示中国科技形象的意义生成及其传达。研究表明,《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主要运用了创新、驱动和赋能三种视觉框架,借助视觉语法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元意义,展现出科技形象的现实图景,创新了科技形象对外传播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与时代共融的中国科技形象。  相似文献   

11.
依据墓葬碑刻资料并结合访谈、族谱等资料,对近代即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水族男子娶妾进行初步描述与分析。近代水族男子娶妾的以娶两至三位妾为常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育儿子以传承香火,但确实也有以一己享受为主要目的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近代风俗画是研究女性生活珍贵的视觉史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女性生活形态的变化与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变化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这在《点石斋画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近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变迁导致女性生活状态的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需要重新考察和审视。本文以女性视觉为切入点,通过对《点石斋画报》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呈现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女性生活的立体画面,并进一步探讨女性主体身份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而美术课程就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点的。教育部关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战略已经启动。美术学科方面,专家们提炼出了五个核心素养,也将“图像识读”列在了首位。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在美术教学中,图像识读贯穿于每节美术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介的崛起客观上为女性的生存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增加她们的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在网络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呈现却依然真实地反映出根深蒂固传统的性别秩序,女性依然是男权社会控制、把玩、欣赏的对象,并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成为了消费的客体,更是商家逐利的目标。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依然是现实生活中两性不平等状态的衍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时期,女性形象在影片中多是被当做一种视觉奇观和情节剧中特定的消极形象存在着。二十年代银幕内外的女性角色和身份一直处于一种失落状态,直至二十年代末期,女性角色才开始成长为有主体性身份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转变与电影中表现的公共空间——城市和乡村密切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女性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图像与文化、社会、政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与其说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制造"出来的,其中的艺术形象并非艺术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有现实社会依据的,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产物。而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也成为了一个反思社会生活的符号代码。女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从中国的20世纪到21世纪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解放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阶段。女性作为艺术母题,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意识、情感的载体,始终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倾向密切相关。无论是"铁姑娘"还是"超女",不可避免地都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力量的政治对艺术无疑具有支配地位,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文化也成为政治变革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黄金时期。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对现代性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为蓝本,立足于画报中的女性图像,对女性图像叙事中的现代性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画报中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是在对图像的模拟凝视中实现的,其中,女性图像中的女性所显现出来的时尚和健康形象以及生活方式也被作为现代性消费模式所消费,与此同时,女性图像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向人们编织和讲述着一个个现代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卯节是水族重大的节日之一。水族民间故事,卯坡"卯"字供奉,妇女祭稻,青年女性的卯节特权,丧葬习俗及"卯"字语言构词特征等不同层面,都折射出"卯节"是水族女性崇拜节日这一深层次的节日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车马出行是两汉墓葬艺术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题材,对其意义的释读是该题材研究的重点,以往研究多依靠文献来解释图像,本文拟从图像本身出发,区分其不同的图式类型,并讨论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线索思考该题材在墓葬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