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苏是出教育家的地方。近现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俞子夷、吴研因、沈百英、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一大批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的教育家。周益民则是新时期的教育家。以"教育家"称呼他,是期许,更是基于实情的判断。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是2012年10月27日,"亲近母语"在青岛主办的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论坛上,此前我们已有交往。在那次论坛上,我们一同作为嘉  相似文献   

2.
正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在全国各地澎湃开展的时候,北京一部分初等教育工作者吴研因、方兴厂、黄伯梁等三十人特对小学、幼儿园如何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教育问题,举行数次座谈,並整理成文,特发表于后,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探讨,研究语文教学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秀蔚丛生.仅据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卷末开列的"国文教学参考论文选目",10余年便达180余篇.同时,一批语文教学理论专著也相继问世.据查,2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专著便有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单独设科之后 ,对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也就开始了。同时 ,在一些师范学堂和一般学校附设的师范科里 ,还陆续开设了教学法课程。①到了20年代 ,对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影响很大。例如 ,1926年以前出版的语文教学法著作 ,就有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 ,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2)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 ,吴研因、舒新城的《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1925)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 ,周铭三、冯顺伯…  相似文献   

5.
本刊过去在讨论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问题过程中,曾于1953年11月号发表吴研因的文章,批评刘御等编辑的试用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生字过多、内容较深、韵文较少、句子和文章都有些太长、不用手写体印刷等等缺点;1954年12月发表刘御的文章,他根本不同意吴的批评;1955年1月号又发表吴研因继续批评的文章。这本是关于小学语文编辑原则的争论,参加争论者也不只吴刘二人。但到1955年春,读者纷纷来信,对吴、刘最后的两篇文章提出意见,认为他们有的地方是无原则的意气之争,并指责本刊不应把争论这样发展下去。同时刘御认为吴研因在本刊1953年11月号发表的“各地区对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一册的批评建议”一文,使用各地来信的统计数字完全与事实不符;并写出“难道能这样对待调查材料吗”一文,要求发表。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委托李之乾、鲍永瑞、张新民三同志组织一个翻查组,把各地方来信及当时统计情况,加以调查,写出一份报告。但因读者纷纷责难本刊在讨论问题中发展意气之争,我们觉得更不宜在这枝节问题上继续纠缠,因此对这些文章和调查来即发表。现在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经验远比以前丰富,生字多、内容深、句子长等方面已有所改进,语文课本中的问题已有可能进一步加以讨论,以便解决若干编辑原则问题,把语文课本进一步编好。同时,各方面商量应先澄清枝节问题。这期发表李之乾等的调查报告和刘御的“难道能这样对待调查材料吗”一文。我们认为李之乾等的报告是合乎事实的,是公平的。本刊今后将不再继续发表争论枝节问题的文章.至于编辑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原则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分为识字阅读两阶段是否需要?一二年级应学多少生字?学生字是不是要求四会?课文的长短应怎样配合?全书的字数篇幅应该有务少?小学阶段是否需要把汉语文学分开?小学语文课如何适应儿童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小学语文课如何贯彻政治思想教育等问题,各方面都可以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联系过去的课本,这对于今后编辑小学语文课本会有很好的帮助,最后特别说明,本刊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十分拖拉,应向读者检讨.  相似文献   

6.
西桥有感     
1934年4月,教育家陶行知与友人陈鹤琴、刘湛恩、吴研因一道来到江苏宜兴参观西桥工学团。当他们一行人到达时,学生们马上四散奔走相告:“陶先生来了!陶先生来了!”一时群情沸腾。欢迎会上,陶行知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7.
语文像国旗国歌一样代表国家尊严,语文是民族心理、情感、思维、品格、智慧产生的基础和土壤。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已去,因不能满足民族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备受国人诟病,皆因三大弊端困扰语文教育:一.教材粗糙浅薄不经典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之本,要使国人在最佳读书时段读到最应该读的有价值的书,编好语文教材,最为便捷经济。学者李鼎在《光明日报》撰文呼吁: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应适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渗透性。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素质的高低,必然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负面效应。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要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言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变语文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功能。要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贴…  相似文献   

9.
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本质在于导向性和专业性。然而,语文教育在中职教育实践中因诸多制约,存在语文性质定位错位、教育导向性缺失等问题。由此使中职语文教育实践中"学者乏学,教者无味"的普遍现象,制约了中职语文教育效果的提升,也使中职语文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非专业课程,中职语文教育处境尴尬。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要实现的理想境界。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长期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没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本研究主张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语言、意境及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开展语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2):170-171,177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原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它主要体现在"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文因道存,道因文显"。二者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道不离文,因文明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原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它主要体现在“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文因道存,道因文显”二者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道不离文,因文明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1954年十二月号的“人民教育”上,我答吴研因先生的文章中说过这样几句话:“吴先生在文章中曾不加分析地引用了-些调查材料。引用的标准是:合乎自已的看法的,即使是个别教师的意见也罗列无遗;不合乎自己的看法的,即便是‘有的地区’的反映也一笔带过。显然,用这样的方法绝不可能揭露事物的本质,绝不可能从萌芽状态中去认识新鲜事物,当然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正"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语文教师必须针对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通过一篇篇生动活泼的课文,启发感染学生,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知识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也能不断提升,真正把"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一、教育学生穿着要得体,言行举止要文明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刻画人物的文章,其中对人物仪态服饰、行为举止的描写,无不显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文读写观念受到不同时代、社会和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其价值取向因时而异各有其不同的成效性和局限性。新走向的读写观念强调以“素质”为目标 ,形成“以表现 (说、写 )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语文教育规范 ,是一种前瞻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多注入人文教育,人文熏陶;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因村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总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等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祖国培养出过硬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打破因青少年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缺乏和现阶段青少年语文教育的封闭所造成的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路径进行探索和创新。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近期推出的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为例,充分发挥旅行、游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游学场景的设计,优质的教学团队组合与合理的教学角色分配,互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探索出一条“文学+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式、体验式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中德育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的关系,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究竟怎样使德育与语文知识均落到实处,我们以为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做到“三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一是因教材之异确定单元、各篇的德育目标。以初中第一册语文为例:第一单元《一件珍贵的衬衫》、《老山界》、《草地晚餐》等,德育目的应是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精神,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同的国家因不同的意识形态或不同的民族而有着不同的意义表述。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通过语文教育目的的比较便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和民族个性。以下是德国、日本两国关于语文教育目的要求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语文教育,都是坚守文道统一思想。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当前,对学生积极进行"训诲开导,培养品德"依然是语文教学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