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她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环顾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着手致力于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必须改革》的告全国人民书,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当苏联社会处于动荡、解体之时 ,苏联国内围绕着“十月革命是 2 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是悲剧性的错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解体后 ,国际上又有一些人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咎于十月革命 ,攻击十月革命是尔后一切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罪” ,并断言 2 0世纪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共产主义已经“终结”。可见 ,如何评价十月革命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是偶然的、由少数人发动的政变 ?这是人们思考和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西方的自由派和俄罗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贯穿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8年后是“两结合”。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两结合”实际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式。这一时期主流小说的古典主义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本文主要从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主流小说的创作实践入手,阐明这一时期主流小说“顺应政治意识形态、崇尚理性、规约性强”的古典主义色彩以及“革命的古典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期,文艺理论界思想十分活跃,一些理论家断言:“社会主义文学必然要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现代主义是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结论显然下得过于仓促。我以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的人文背景,还是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抑或是从文学创作的实绩看,现代主义都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借古可以鉴今,让我们回顾一下20年代、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流行一时的现代主义思潮,探讨一下它在40年代以后消失和沉寂的原因,或许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现代主义在西方崛起与衰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作家心目中的文学位置总是高于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位置;在历史上,作家的位置从来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文学还是作家,才正式“到位”,即达到了应有的位置;文学也好,作家也好,都应该在现有的位置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胡适的“文学的历史进化论”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之一。而无论是主张白话是文言的进化、“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变迁史”,还是主张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灵的进化、“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都不能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历史。实际上,生物进化论被引入社会科学,用以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科学的,用它作为基础理论来清理中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运动规律同样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寻找发现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另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文学“同路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路人”是文学家借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词汇。文学“同路人”的称谓最初出现于二十年代的苏联,二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并长期流传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鲁迅作为中国文坛上最英勇的斗士,作为首先向中国文坛介绍苏俄、东欧文学的“窃火者”,一开始便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作为中国“同路人”问题的一个焦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留下了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 ,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 ,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 ,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 ,增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 ,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 ,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重大的历史变化,总要事先在文学中显示出预兆;而重大的历史变化之后,则更是余波荡漾,在文学中不断地得到回响。苏联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可以说,苏联文学的每一根神经都和苏联政治、经济的变化紧密相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象苏联那样重视文学,给予文学和作家那么多的奖励和荣誉,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文学和作家这样关注,以致控制过严,造成苏联文学的某种畸形状况:一方面是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方面又存在着对艺术规律的粗暴践踏,  相似文献   

11.
杨玉环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李杨爱情故事也成为众多文学作品关注的题材,从盛唐开始,无论是诗歌、散文、笔记,还是在野史、小说、戏剧中,历代文人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杨玉环这样一位独特女性的特性。由于各式文学体裁的不同,作者的创作态度不同以及受时代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等,作者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精心裁选材料,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她,解读她。纵观历代文人笔下的杨玉环形象,有着明显突出的演化过程。作为政治形象,她从被动牺牲到咎由自取到无畏奉献;作为爱情形象,她从沉溺享乐到污秽不忠到纯洁忠贞、勇于牺牲,最终成为丰满独立的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12.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权进行文学策划,归纳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生的创作倾向,并催生了新写实小说思潮。可以说,《钟山》对“新写实”的命名与倡导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真切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90年第27期《文学报》发表了苏联作家、文艺评论家维克多·叶罗费耶夫的《追悼苏联文学》一文。一年多后,1991年12月8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叶氏文章的标题竟成了一个应验了的谶语:苏联文学也告终结,成了历史。比起苏联文学来,作为苏联文学创作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终结得更早些。在经过长时期争论之后,1989年3月22日《文学报》公布的新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就避开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而代之以作协鼓励那些“就方法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和就理想来说是社会主义的作品”的说法,同时仍然强调捍卫党性和…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汉语文学写作而言,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面具”的年代,无论是大陆、台湾与香港,还是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无不如此。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文化压力,迫使作家割断自身的文化历史联系而使其创作被驱入“悬置”状态。但是,一些作家仍然在时代共名与国家体制之外寻求突围,在历史转折的阵痛中寻找自己的作家身份。文章主要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切入点,深刻阐释了1950年代文学的“悬置”以及在“悬置”中突围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苏两国探索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落后不发达国家选择的跨越式发展的文化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直接从西方和自己本土文化中找到资源,而只能诉求于来自西方又超越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确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20年代,为新生的苏维埃制定了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甚至不惜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进行应对。中国在50年代初,基于政治功利性和现实国情,在文艺方针和文化领导权这一问题上也与苏联有共同的追求。当然,这种单向的“一边倒”,使当时的中国文学在汲取苏联文学优秀养分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它所含有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70多年的前苏联文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理想激情的艺术岁月、纪实批评的文学年代、理性哲思的创作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人性特征鲜明,艺术路径清晰,文学呈发展态势。通过描述苏联文学的艺术流变,反思苏联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飘然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存在了.伴随着俄国革命而诞生的苏联文学,是否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去它原有的名称和艺术价值呢?的确,今后在俄罗斯土地上所出现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能再以苏联文学而名之了.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一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概念.按照提出者的意思,这个概念不仅涵盖苏联作家的创作,而且也包含那些流亡国外、在国外创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这两部分作家,无论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前后,在国外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回返俄罗斯,形成了国内外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大汇合的局面.用“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一个笼统概念来涵盖这种大汇合的现象,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替代“苏联文学”这个概念就不尽恰当了.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不仅具有地域的和时间的含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美学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本文试就其认识价值.审美意义和创作方法来阐述其作为独立概念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无论是工业战线还是广大农村;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女性的作用都是有目共睹和不容忽视的。女性之所以被称为“半边天”就是这种“共睹”和“不容”的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科技、文化知识的提高,她们在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男女平等”将越来越变为现实。但是,在改革的大潮中,大批职业女性纷纷下岗也是事实。一个事物二个方面。其实这也是正常的。由于传统的和历史的原因,较之男性,她们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