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最有意义的”生活理想——平等、团结,脚踏实地,造福社会。 2、学习本文借波澜起伏的故事和内容充分的对话来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体会童话写作借助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反映生活的特点及拟人化的描写方式。 4、学习本文形象、生动、朴实、准确的语言特色。 (二)设想依据 1、关于中心思想:本文写于一九二九年,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作者思想,这篇童话与其说是写给儿童们看的,莫若说更大程度上是写给成人们看的。因此,文章寓意很深,哲理性很强,现在的初一学生可能较难理解,故中心思想的概括应视为教学中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钥匙是作者1956年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中的“后记”里说的一句话:“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啦”。要引导学生在读完全篇后全面地理解中心思想,而不要急于就“骄傲”“空虚”等问题做结论。至于作品的主题与当时政治背景及作者思想的关系,深究下去当然大有文章可做(如与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营垒分化的联系及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等等),但除了个别同学主动问到外,一般无需涉及,把主题归到作者所追求与赞扬的“生活理想”上即可。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车马》补说安徽蚌埠二中胡念耕高中《语文》第六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第二小题,原标题是《车马》。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不过,该文材料的来源是古文献,只在两处注释中说到“根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车马》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它既说明古代车马的构造,又相应介绍古代车马的文化知识,而且都是援引古文资料写成。试按下面要求循序自学:一、先看题目,对照注释,自读第一、第二节,弄清“古代”、“车马”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填充:古书上常  相似文献   

4.
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五个环节,把握好这五个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要把握好这五个环节,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驾驭教材。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因此,试教中对备、教、改、辅、考的处理也必须有改革意识。本文只从备课这个方面简要谈谈我们在试教中的一些认识和要求。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除常规要求外,试教中我们主要强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教学1.关于认数。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展到百以内。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数位的意义。(1)关于数数。首先要教会学生数数,通过数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例题使学生知道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从而了解“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明确计数单位(个、十、百)之间的十进关系;其次,在接近整十数的地方,比如当数到29、39、…、99,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在要进位的地方要演示清楚;最后,要注意使学生开始借助实物数,以后抽象地数,并能随便从某一个数起接着往下数。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插图与文章内容颇不一致:(1)课文介绍了“小车”和“大车”,插图只示“小车”而无“大车”;(2)课文提到车的19种部件,插图只标出11种,绥、盖、轨、辙、辖、轫、輗等都没有画出或标出;(3)有的部件形状、位置、名称,文中说明与图中所示不相符合,如“轭”的形状、“轼”的位置、“(车网)”的名称(图中称“牙”)等。我们觉得这种插图不利于教学,故另绘一图,以供教学参用(见封底).这幅教学图依据王力先生《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绘制(上图为除掉车盖后的俯视图,下图为侧面剖视图)。本图以表示小车为主,兼顾大车。小车与大车的最大区别在于驾车用的车杠,小车用一辀,大车用二辕,图中用虚线表示大车的辕。部件名称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大约4600年前的黄帝便创造了车.刘熙<释名>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到了夏禹的时候,负责管理车的官员哭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商朝晚期马车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马车的制作工艺已相当高超.而当时也正是汉字体系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丰富的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必然会在汉字形体中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大约4600年前的黄帝便创造了车。刘熙《释名》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到了夏禹的时候,负责管理车的官员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商朝晚期马车的使用已非常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神话,是从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节选来的。神话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故事性强。过去因为科学不发达,人类事实上做不到的事,只好凭借想象力来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所以神话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神话要吸引人,就得有故事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所以神话的故事性强。这又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塑造了勇敢无畏、智慧灵巧的美猴王形象。因此,认识这个形象的特点,分析美猴王的性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入教材,主要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一定数量文言文,接触有关我国古代车马的理性知识之后,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从而对我国古代车马的渊源、使用、性质、结构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把知识升华一步,然后再反回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这方面知识,去更好地理解旧文,学习新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被历代诗论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正是通过歌咏田园生活反映诗人隐居思想的代表诗作。所以在高三年级教这两首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情,还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现的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所属单元另有三篇课文,都是写人或写物的记叙性散文。学生刚刚学过《小麻雀》一课,对描写动物的状貌、情态的笔法并不陌生;对寄情于物并寓理于情的手法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本文的取材角度、基本写法与《小麻雀》类似。所以,教学应在学习前两篇、特别是学习《小麻雀》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理解的能力和观察、分析、取材的能力,继续掌握记叙性散文的特点和主要写作方法。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精当叙述、细腻描写、婉委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在组织材料上对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来寄托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象征体和本体的关系,正确运用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2、学习本文优美、细腻、饱含激情的语言,了解这种诗化语言所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背景材料《灯》这篇散文,选自巴金散文集《废园外》(1942年出版)。作者在这本集子里,写了一篇“后记”,对我们了解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有一定帮助的。现节录如下: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  相似文献   

17.
一、数学目的的确定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其次可结合课文教给他们一些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又初四册对记叙文的要求主要是加强记叙方法的训练。再参考学生入初中后已学过22篇文言诗文的实际和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目的如下:1、认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反战乱、反暴政、反剥削的现实意义,以及他希望劳动人民过好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生活的进步思想.同时也要恰当地指出他隐居避世的消极情绪.2、了解并学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经过为顺序,以所见所闻为题材,使文章结构完整、详略得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确定这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文章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以清丽隽秀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雄伟的古代建筑。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教育学生珍惜历史文物,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二)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先总后分、先重点后一般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末,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江南农村,写了一家蚕农丰收却成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蜘蛛》一文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对蜘蛛这样的小生物,学生也比较熟悉,但写这类说明文,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着笔,向何处扩展。如何抓住特点,选择恰当的角度对这类常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如何去芜存精,在众多的材料中理出一条说明的主线?如何由表及里,从生物的生活形态起笔写到它的生理机能,给读者以新鲜而有价值的知识?在语言运用上,又如何将说明、记叙和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说明既条理清晰,又生动有趣,《蜘蛛》这篇课文,正好在上述几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