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首先从游玩、游戏和游心三个方面发掘"游"的内涵,然后结合"游"的涵义,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等视角透视庄子的"游"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虚静的审美特征,最后考察庄子之"游"对文艺创作、文学理论和审美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3.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4.
"游"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阐述较多,且哲学、诗歌、书画对其也都有所涉及.文章以"游"作为引子,从时间与空间、以大观小与小中现大、求质求真三个方面来分析山水画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5.
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游戏说"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过程本身,这其中包含着艺术精神,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全神贯注,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天籁、地籁、人籁"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观.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庄子>原文分析"籁乐"与"适性之乐"运级递进的关系,透过庄子之"道"来观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我想,如处理得当,或可为解读庄周独特思维方式找寻另一个门道.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席勒"游戏说"虽然源于康德,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问题视域。康德重在对艺术本质的揭示,而席勒所关注的是人在"现代境遇"中的生存状况,其"游戏说"应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感性生存观。由于席勒的审美理想仍是要求在理性主义框架内完成的,因而其"游戏说"也就具有了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整个审美缘在构成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中国美学强调"目击道存",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于"此在"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薮,去心游目想,缘在构成,寓目入咏,即事兴怀.  相似文献   

15.
以赵飞燕为代表的汉代女性审美文化通常被称为"燕瘦"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仔细分析和研究"燕瘦"审美文化,我们发现,"燕瘦"审美文化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的体态美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审美时尚.千百年来,"燕瘦"审美文化既为人们所认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又由于在某些时期某些人对它的过度追求,因而也曾经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痛苦或灾难.  相似文献   

16.
陈功军 《文教资料》2008,(13):58-59
作为一种构成元素和审美素材,"巴旦木"在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巴旦木"纹饰的盛行不仅体现了地处沙漠深处的维吾尔族人民对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圣果"巴旦杏的感恩、热爱所产生的"巴旦木情结",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从生活中去挖掘美感、提炼美感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7.
姚武 《现代语文》2006,(4):116-117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8.
欧孔燕 《文教资料》2008,(28):61-63
竞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对于他们所创造的"幽深孤峭"的审美风格后人多持否定看法,指责其诗境的狭窄,把诗歌创作引向了歧路.本文从竞陵派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晚明的文学思潮以及钟惺谭元春的个人思想等方面考察了"幽深孤峭"之风所形成的原因,剖析了这种诗文风格的独特审美意蕴,从而肯定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从"礼乐"到"情采" 在先秦两汉哲学及文艺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获得了全面发展.像这一时期如此重视审美与艺术问题专门性著作汗牛充栋,思想如此深邃丰富是后世不曾见到的.  相似文献   

20.
邓波 《文教资料》2008,(25):67-69
"审美意象"是康德的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论述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构建时,他不仅看到感性与知性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理性、天才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的审美意象理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反映出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整体和谐性的思维.中西方审美意象的概念是在抽象与形象的对举中确立其涵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兴象、寓言和比象是形成审美意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