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同样,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是依赖于教师这一宝贵的资源,教师是农村开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教师开始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加入到人才流动的大潮。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失十分严重,而且流失掉的大多数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这些骨干教师不少流动到县城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也有不少跳槽到民办学校任教。对农村教师进行离职管理,首先要分析其离职原因。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持续、规模化地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主要源于"城市中心"教育制度、农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家庭为本的文化传统、农村学校管理滞后和农村生源流失。因此,提出建立和健全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教育制度,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完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破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流动机制建构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包括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两种方式,这两种流动方式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同时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以农村为导向的教师流动机制,由三部分构成,即农村教师流入机制、农村教师稳定机制和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教育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目前有中小学教师1000多万人,其中80%多在县镇以下农村地区任教;广大农村教师支撑着中国教育的大半壁江山。直面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教师群体,近年来中国学界对农村教师教育及其专业发展问题逐日关注,呈现出一些值得透视的研究新动向,主要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与诠释;聚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边缘化"问题;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彬 《福建教育》2008,(5):12-13
希望成为城里的教师,这曾是多少乡村教师的梦想:希望孩子享受城里人的教育,这曾是多少农村家长的向往。然而,这些梦想与向往正逐渐消逝,一股从城里出发到农村任教的潮流逐渐涌动,农村教师扎根农村安心乐教的决心在坚定:与之相应,从农村校“外流”的学生“回流”,也不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教育形势的变化,正是缘于特岗政策的出台:用特殊岗位的优惠政策吸引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此激活农村教育资源,垫高农村教育发展平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3省12县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探讨了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教师流动意愿强烈,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向城镇地区流动。统计分析表明,工资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对教师流动有显著影响。教师从农村到城市、从薄弱学校到重点学校的单向流动将导致农村师资力量更加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不合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指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其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重庆市教委从2008年5月开始到2011年,拟开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任职交流试点工作。据介绍,教师的互换任职时间为两年左右,任职期间,其组织、人事、工资保留在原单位。并享受市、区政府统一规定的农村教师津补贴。城市中小学干部任职连续满9年,原则上应到农村学校轮岗交流。(据《重庆商报》)  相似文献   

8.
·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岗位,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 ·中小学职称并轨,小学教师地位与中学教师等同,更为公平,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流动; ·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农村教师扎根农村任教,发展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农村地区教师现状以及教师流动问题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流动问题多属于无序、不合理的流动。而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与教育不公平问题是有密切联系的。如何通过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为教育公平创造一定的条件,需要借助政策倾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首先要让教师下得去。如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这项政策的初衷就是要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通过采取特岗计划,已经招聘了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现在80%留下来在当地从教。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还规定在城镇  相似文献   

11.
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农村地区教师现状以及教师流动问题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流动问题多属于无序、不合理的流动.而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与教育不公平问题是有密切联系的.如何通过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为教育公平创造一定的条件,需要借助政策倾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明露  颜庆 《林区教学》2021,(1):102-106
教师流动与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相辅相成,农村教师流动是必然的,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相对的.教师流动就是对教师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引导教师合理有序双向流动是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把握江西省S县教育发展整体状况及其农村教师流动概况的基础上,发现农村教师流动存在自主、向上、无序流动、中青年教师和主科骨干教师流...  相似文献   

13.
一校两区将农村分校教师变身为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实现了两区范围内的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加快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当然,农村分校教师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身份带来的诸如趋向城市与立足农村、相同标准与不同待遇、乡土教学与城乡统考等认同上的矛盾和困惑,不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及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建构公平的制度,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农村分校教师对新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一校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八面来风     
江苏选聘万名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江苏省在认真研究教师流动和交流帮扶的各种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大力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城市、县镇公办学校教师有义务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至少任教一年,并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施绩效工资,我省农村教师工资普遍高于城市教师,有的地方甚至增加幅度还比较大。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农村任教,优秀的农村教师也愿意留在农村了,以往希望通过考试进城的农村教师也明显减少了。绩效工资政策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何杏仁说。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教育均衡成为当前教育界中的热点话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农村教育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及双向流动机制仍然存在缺陷,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才能充分实现教育均衡,并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师的城市化流动和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由于受到经济资本和个人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性因素、刚性人事编制制度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影响,农村教师城市化流动存在平等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公共关系范畴和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公平流动制度、弹性化的教师编制制度,摒弃教师流动中资本因素、人为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影响,是实现农村教师城市化平等效率性流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据吉林日报)吉林市教育局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2008至2009学年度,将派出79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11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县镇以上中小学研修。  相似文献   

20.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为了解拉萨市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我们对拉萨市336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拉萨市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中青年教师为主,流动频率低;流动的形式主要是招考、支教两种;流动呈现由农村到城市、由条件较差学校到条件较好学校的逆向趋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条件较好、夫妻两地分居、方便子女读书等。建议:首先,继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使之常态化;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及流动津贴、补贴等待遇,发挥补偿和激励作用;第三,建立农村教师进修制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