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作者 1998年 11月 2 9日在《哲学动态》编辑部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征得作者同意在我刊发表。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随着经济、文化体制的转型和读者期待视野的日趋广远,散文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走向多元,走向世俗、走向自我,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使世纪末文坛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3.
以法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对中国法学的未来作了前瞻性探讨。认为世纪之交,中国法学将在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价值、法律意识、法学研究、法学家地位等六个方面出现转变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走向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站临二十一世纪的边缘。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中国文学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如何形成本民族文学的独特风貌并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更是中国文学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在世纪之交 ,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 2 0年发展及取得成就的回顾 ,来探讨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走向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之交,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20年发展及取得成就的回顾,来探讨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走向提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8.
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无意给“比较文学”一个界定,只是本着推进和发展这一学科之目的,对其学科性质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打量,认为在多元文化语境共生的背景下,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相互交汇并沟通对话,使比较文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征。该文的阐述就围绕“世界文学”建构之可能性、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走向、比较文学的科际整合这三个视界展开。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学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历史性转折。经过了混沌中的反思和探索,正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和跨越,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开拓和创新.是经济理论工作者义不客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纪之交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与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调整必须加大力度 ,以应对 2 1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人类历史,突出历史创造者自觉创造历史的新的伟大事业,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大体经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二个时代,因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第三个时代,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这三个时代的“三变”,就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线索而言,后一变比较前一变广泛、深刻、富有特点。“三变”是这三个时代变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线索,并足以说明时代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存在着“领域哲学”丛生和“体系哲学”多样化的两个基本方向。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精神动力论、知识决定论、实践哲学等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哲学、类哲学、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都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一二十年来学术讨论的热点,指出哲学系统理论,哲学主体位政府理论、哲学价值理论、哲学环境理论和哲学发展理论等是比较富有成果的方面,可能包含着丰富发展马哲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的哲学杨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壮阔画卷,同时也展示出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的哲学。的确,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没有一篇专门阐发哲学问题的文章;也很少使用哲学教科书中惯用的专门术语。然而,却不能像有人...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本义在于思想创新,思想创新决定了哲学的研究是面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其结论不能仅从名家言论与一般原理中推演,目的也不在求大求全、妄建完美的体系。思想创新说明了哲学的性质是多元的,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寻求共生共存性的整合是哲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及其展望”讨论会综述张奇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于1995年6月21日召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及其展望"的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师大学报编辑部、师大社科处等单位...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史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向,指出古代突出的是其世界观的侧面;近代突出的是其认识论的侧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的论述,指出了当代及今后一个时期突出的则应是其方法论的侧面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体制、办学形式、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预测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对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作了分析 ,认为世纪之交国际格局已由两极转为多极 ,由单层转为多层 ,这种国际格局的复合性特征 ,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国际关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受到了当代社会发展新情况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在中国仍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进一步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关系来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其次,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最终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一是从现实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从学理方面,建构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