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律体新诗的审美价值格律体(实际上还包括半格律体)新诗是对自由体新诗而言。新格律体在篇无定节、行无定字、不计平仄等方面区别于旧格律诗;在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等方面区别于自由体。用史的眼光看,新格律体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方式已完全不同于旧格律体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一场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格律诗是一种传统的诗体,在自由体新诗崛起兴旺的新时期,又有格律、半格律体新诗的产生和发展,这证明了格律诗的审美属性有可承袭的因素,格律体新诗更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章指出了重建汉诗格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古今音系不同,汉诗旧格律脱离今人口语,走过百年历程的新诗又至今还未形成格律,作在考察了古诗格律的流变之后,发现历来汉诗格律均具音律、声律、韵律三大要素,只是各有不同格式而已;为此,提出新诗应根据现代汉语节奏规律,来确立以普通话为规范的新格律。  相似文献   

4.
杨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106-108
通过梳理新诗节奏与格律化的发展与研究历程,试图阐述格律新诗逐渐向自由诗发展以及新诗格律逐渐内在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面对五四白话新诗散文化的无序状态,新月派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新诗格律化并非像有的评论家所说的“复古”或“拟古”,而是在强调传统格律的同时,又对传统格律进行了解构。新格律诗既是自由诗的格律化,又是格律诗的自由化。新月派站在历史的高度,将诗歌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自由化或格律化浓缩在同一时段并将二者辨证地融合在一起,为新诗的发展确立了可资借鉴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前人的部分理论成果,文章试图将新诗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构建一套新诗格律体系。笔者分别从诗乐结合的依据、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格律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诗格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1923年前后是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新诗由白话自由体向格律体过渡不应忽视1923年前后的诗坛现象。因此,本文就1923年前后新诗发展过程中格律因素的增强、新诗创作主体结构的变化及创作道路的转变、新诗人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三方面,对此期的诗坛现象给予分析和论述。以期能够探讨新诗由自由体向格律体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正> A、中国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为众多的诗人、诗论家所关注。闻一多、何其芳、卞之琳、郭小川等都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卓有成绩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不仅证明了格律体新诗应当作为新诗的一体而存在,而且证明了自由体新诗也在走着格律化的新道路。朱自清先生对此的评论最为详明。他批评了自由诗派“诗里的散文成分实在很多”,极力称赞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格律诗派,“他们又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史上诗歌形式的自由化与格律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两方面,总结诗歌文体发展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新诗的未来格律文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方诗风论坛诗人借助网络集合起来探索格律体新诗。通过理论与创作的双向互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格律体新诗理论体系,提出了命名、分类、原则和谱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探索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新诗格律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长久来,对闻一多的新诗,称誉者不算少,但很少对他的新诗格律有称道的。那么,闻一多倡导新诗格律的贡献是什么呢? 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是新诗史上一部较成功的格律诗集,对新诗的格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新诗格律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句式,即所谓“建行”,至于押韵方面,虽然也很重要,还是次要一点的。闻先生在诗集《死水》中,就着力于格律句式的建立,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分析《死水》集中的各种格律句式,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  相似文献   

15.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16.
自由诗漫论     
一诗而有“自由”的名称,那是在五四时代“诗体大解放”中出现的,以后被沿用下来。从五四诗论里可以知道,在新文学里,自由诗最早是对旧体的格律诗而言的。五、七言一类的旧体诗,讲求平仄、音韵、对仗、声律,“诗当废律”,新诗打破了这个“镣铐”,它运用白话口语,诗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平仄,甚至不要押韵,“不复  相似文献   

17.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述歌格律的内涵和外延,以此来确立新诗格律化运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格律论是现代派形式论的理论归宿。现代派引入研究了法国象征派和英美现代派的格律主张,对中国近体诗格律引入并进行研究,对形式感、形式美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现代派提出了自己的新诗格律理论:叶公超的格律美在均衡本质论,新诗格律要具备节奏、音顿、韵律、对偶等具体内涵。在格律论上,何其芳、卞之琳、孙大雨的影响持续最久,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