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彩萍  朱文夫 《天中学刊》2010,25(3):99-102
<祖堂集>中的"而"可以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主要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这种用法的"而"是受汉译佛经的影响而非古汉语语法的残留,是为满足佛经文献特殊文体"四字一顿"的需要而添加的衬字.  相似文献   

2.
一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1)这是个单句,基本结构是“者……也”,人们说“者……也”表判断关系。本句的“者”无疑可以实看成一个指示代词,说它是“河南乐羊子之妻”的复指成分,但一般是虚看成表示提顿语气的助词,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把“者”看成提顿语气助词,有“也”  相似文献   

3.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也者”式与“者也”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形式,但二者用法差异很大。弄清它们的用法,对阅读古书,准确理解文意,不无裨益。 一、“也者” 在“也者”式中,“也”与“者”均为语气词,属语气词的连用。我们知道,作为语气词,“也”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顿宕”语气;“者”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提顿”语气。二者连用,以加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5.
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相似文献   

6.
孙洪伟 《中国语文》2015,(2):133-140,192
本文对上古所谓自指标记"者"构成的"者"字结构的句法分布作详尽的描写,并探讨其语法意义及来源,认为这些"者"的语法功能可分三类:语气词,在表判断或解释的句子中充当话题标记,条件小句后和时间名词后的"者"是由此而生的;助词,附着在"数+名"或部分"所"字结构后,表强调或确定指称;在"有+NP+者"格式中是转指标记的扩展用法。  相似文献   

7.
与普通话中相比,淄博方言中的"来"字具有更加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本文重点探究"把NP来VP+补语"结构的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以及语用意义以及"来"充当语气助词时表达的语用色彩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表示提顿语气的词并不多,有"也""乎""兮""将""斯""焉""者""矣"("矣"和"耳""哉"等连用)"诸"等,用法各不相同。本文在对这些词的用法进行条分缕析的同时,进行了充分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一、“相”的用法《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十四处。其中有两处是“互相”之意。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余十二处的“相”是置于动词之前起称代作用,接受它后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充当行为的受事。在这种情况下,把“相”看成人称代词,说它在句中是提前的宾语,亦无不可。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称代的身分不同.称代第一人身的,可译作“我”。如: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河北方言保存了近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的一些用法,还有一些有特点的用法。根据所表语气的不同,我们将语气助词"着"分为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表疑问的语气助词"着"和表假设的语气助词"着"三类,其中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可以表示命令、嘱咐、威胁、警告等不同语气,有的在表祈使语气的同时兼表先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就句子的构造言,在主语中,“也者”可以附加在主名之后,“者”字用作指代,重指前名,与之同位;“者”字或用作联代,联缀定语,作为主语的中心词,以代本名,构成判断句,或叙述句,或描写句。其中以判断句为常见,而叙述句、描写句次之。盖古汉语判断句,以不用判断词为常,故主语须顿,顿之不足,故用“者”或“也者”以提顿,而后继之以足语,对主语之补足说明,乃愈显明。“也”字是垫音虚词,只助语气,而无实义。“也者”连用,并表提顿。兹就“也者”在主语中所构成之不同句式,分别举例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正>吉林辽源李墨林同志问:者字用在动词、动词词组、形容词或数词之后,是指示代词(或特别指示代词)还是动词?有人说“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者字在这种倒装句中起煞尾作用兼表提顿,是吗?又,“今”字是名词是还副词?有人说用在动词前边时是马上、即将、就要的意思。到底应该怎么看?  相似文献   

14.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用在主谓之间的“之”字有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不同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着重论述了语气助词“之”的语法特点和具有舒缓语气、调谐音节节奏的作用 ,用了它 ,可使其下要说的话 (指谓语 )醒人耳目 ,唤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全国卷(丙)第8题第8题的原题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举手指之·而言/吏人莫不怀之·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C.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所·居第屋,不免霜露D.并收庸为·市官马/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答案:B]这种题型是多年来稳定的题型。在此,我们先要搞清楚所谓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什么。对文言虚词而言,所谓用法,就是指该虚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和语法作用;所谓意义,就是指该虚词在语境中的具体翻译。上述第8题的C、D两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都是相同的。从用法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