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散文体小说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与欧洲大不相同。西方古代,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到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叙事诗,都是韵文体的;而公元7世纪兴起、至8世纪达到相当繁荣的中国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如果译成现代语言,就已经完全符合近世散文体短篇小说的美学要求了,这比西方出现于14世纪的散文体小说要早6、7百年。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也是包括白话小说在内的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一些唐五代白话小说又可视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滥觞,但由于小说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轻视与排斥,唐五代小说研究因…  相似文献   

2.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典籍文献中关于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审美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以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3.
俞晓红教授的新著《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佛教东渐的广阔历史文化背景之上,探讨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产生、形成过程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宗教文化、历史文献与小说文本作了融会贯通,多有创辟之见,是一部小说史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发生了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宋代文言小说的实际,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演变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全唐五代小说》是一部唐五代时期的断代小说总集,它为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本。但书中还存在微瑕,文中对该书的校勘提出了十余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对六朝及唐五代时期文言小说佚文的整理,从两宋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取得较大成就是在明清时期及建国前后。同时也留下了不足之处,如版本的选择、前人辑佚成果的运用和误辑等。并且辑佚工作中在求备、求真、对佚文的校勘注释和对与辑佚相关的文献考索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7.
俞晓红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50-54,63
文章意在探讨唐五代白话小说中佛传题材篇目的佛典来源,试图理清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中的里类方位词的语用频率及语法功能作对比研究。考察不同文体中方位结构X里X内X中使用的倾向性,探讨明清时期方位词里中内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佛教之于小说,由来已久。自汉以来,佛教佛经入主中原,逢盛世则偏隐,在儒道之下;后天下三分,自周以来的儒士系统则始有自觉与道佛双向涵摄。此后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分别受其深刻影响,其艺术旨趣与本土异殊,形成独特的表现形态。本文选取初唐人唐临《冥报记》,主要就《冥报记》的流转、汉译佛典的主要文体类型特点、以及其对唐临《冥报记》产生影响的文体进行说明,通过解读具体的篇目来指出作为文人笔记的《冥报记》的叙事怎样受到佛教文体、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禁小说令十分严格,从中央政令到地方法令再到社会舆论,层层罗网对小说进行施压。然而,小说禁令只是官方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阻碍小说的发展。首先,明代官方禁小说令的实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之禁令的颁布总是滞后于小说作品的产生,所以小说依旧会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前行。其次,小说禁令与整个社会思潮的冲突,说明了在明代这一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小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必然之势。最后,小说创作与意识形态的逐渐融合,从思想层面揭示了明代小说发展所具有的宽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叙事题材上,表现为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不同的书写方式;在叙述体式上,表现为文本叙述中作者意识与叙述者意识的不同关系处理;此外,两类知识分子的不同价值立场和身份认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启蒙姿态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叙述、隐含作和接受,共同生成了小说本的声音效果。其中,叙述站在一个“美”的角度,用审美的语气奠定了全的艺术基凋;隐含作作为一种隐蔽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与叙述重合或对立,决定接受在本语音中的不同参与方式。小说作品在三不同的设置方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整过程是由清末"小说界革命"肇其始,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充其实,五四"新文艺小说潮流"收其功。"新小说家"被迫向西方学习,出于"新民"需要而与报刊结合将原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推向"文学场"中心,其倡导的求新求变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线。"兴味派小说家"主倡"兴味",以丰富多元的著译实绩纠"新小说"之偏,在小说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小说审美的独立性上用力,且更加紧密地与报刊出版界合作进行现代生活启蒙。"新文学家"则主动彻底地向西方学习并否定传统,但从其主题选择、艺术追求、语言变革与人性表现等诸方面仍能看出它对前两者的批判性继承。它们是激变与渐变相接续的三部乐章,民初渐变部分因长期遭遇遮蔽尤需仔细辨识。  相似文献   

15.
叙述者是小说,也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的小说不只有叙述者,其背后,还有第二叙述者,如果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取向不一致,便会造成叙事歧义。与叙述者一样,第二叙述者也是作者的虚拟人物,通过抽象的形式渗透在文本之中,读者可以绕过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进行秘密交流,从而容纳多元化的声音,编织富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美国非裔族群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小说中通过内容、语言、描写手法和结构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小说在真切地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美国非裔族群的心路历程与灵魂。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从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风格到充满亲情的叙述话语,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说的方言研究不能只就语言的某一元素进行,应该将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结合,全面兼顾;方言的研究对小说作家、籍贯和成书信息的推测都有一定作用。《金瓶梅》以北方方言(主要是山东方言)和吴方言为主,出现了十多种方言,不可能是作家的独创,它只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仍然是新时期小说的强大传统,现代主义的引入成为与之相对抗的强大力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和寻根小说从整体上都是沿着现实主义曲线发展的;"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曲线的第一次交叉;先锋小说则完全处于现代主义曲线中;"新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第二次交叉.  相似文献   

20.
拼贴画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解读拼贴画艺术现象,可以加深对后现代小说内涵的理解及西方后工业社会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