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发表处女作《孤岛》开始,毕飞宇在自己的文学文本内部逐步建立起一种"孤岛"的叙事情境,在此种情境之下,毕飞宇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对于现代文明的质疑。作为空间的"孤岛",毕飞宇赋予了欲望、权力、人类的精神生存困境等多种内涵,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毕飞宇的"孤岛"叙事情境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流行歌词常用手法,本文结合具体歌词文本,探析流行歌词"桃""月"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意脉"的内涵是在"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对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它更加能体现出文本中情感的变化,而不是"意象"与"意境"相对静止的概念。利用"意脉"来解读诗歌文本,更具有实操性。这里着重限定"意脉"的内涵并以之运用于古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4.
阮籍哲学文本的逻辑建构和文学文本的意象创造,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继承《周易》"立象以尽意"而来的象思维,不同于王弼"得意在忘象"的以意为主的本体思维方式,凸现出的是感性、具体的"象"的独立价值,又以适合之媒介身份完成以象尽意的特殊功能。通过《通易论》和《乐论》两则哲学文本的细读,挖掘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思考文学文本中意象创造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5.
简显鹏 《文教资料》2009,(18):12-14
城市、道路、高楼、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四个主要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空间意象既关乎文本本身又关乎创造文本的语境.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寄托着"我"的特定空间体验,不失为打开诗人心灵世界和诗歌文本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流行歌词的常用手法,本文结合具体歌词文本,探析流行歌词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依照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的观点: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其意义需要读者的"细读"方能体现。而所谓"细读",即是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和评论,认真审慎地分析研究作品的词法、章法、修辞和意象等。文学文本的"细读"可从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等几个层面进行,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细致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9.
<正>在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用来表达情感的物象或事象。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的过程,是作家的生命伴随着意象运动、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诗人、作家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不同,它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是一种跳跃的、顿悟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文本创作中的"意象思维"转化成一种教学思维,即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审美意象,用之打开课程的想象力,引领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从而提升言语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的教学往往重视"三美",而忽视意象的分析。分析这首诗融贯中西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意象教学中,传记研究法、母题分析法和接受美学法等文本解读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重要的解读方法,提高鉴赏诗歌和其他文本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9):27-28
意象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文本,理解体悟作者的内在情感。《荷塘月色》中出现了诸多意蕴丰富的意象,"月"意象就是其中之一,月下出游,月下荷塘,月下所思,月下联想,围绕"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细细品味"月",延伸探究"月"的丰富意蕴,能给人带来许多美妙的审美体验,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相似文献   

12.
朱红梅 《考试周刊》2015,(19):47-48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论中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本文从自主/他者的结构来重新考察意象的结构.区分出意象的白主成分和他者成分,从而建立内在结构的意象观.以这种内在结构意象观来探讨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叙事的性质,确立了意象叙事的开放性以及"反叙事"的特性,并且结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的意象做了具体的分析,试图以内在结构意象观来超越传统的融合论意象观.  相似文献   

16.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蛇是贯穿《斜阳》全文的重要意象,然而小说主人公和子实际所见的蛇与心中勾勒的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象特征,分别代表了作品的生存与死亡。作者借"蛇"这一意象来体现生与死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通过延异的文学符号塑造出一种生死交错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解构主义中延异的角度分析《斜阳》中蛇与生死的关系,揭示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死二元对立及交融共存,挖掘文本的多重含义,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在《游泳者》中,约翰·契弗以独特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文本中独特的城市意象,即将郊区想象为城市意象,通过全知叙述者来构建城市空间并用动态的描述来勾画城市意象。同时,城市意象对文本空间的建构作用以及城市意象与神话意境产生之间的关系都演示了契弗在文本中对城市意象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