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荆棘鸟》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以拉尔夫神父的性格矛盾复杂。在他的性格中,既有着中世纪的教徒对上帝的虔诚,又体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随之所产生的人文主义,又带着垄断资产阶级的主导哲学,即实用主义哲学。本文将从拉尔夫的人性和神性两方面分析他的性格及性格中的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3.
窦秋萍 《海外英语》2012,(3):238-239,242
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分析了《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神父的人格分裂现象,主要从宗教分裂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拉尔夫的性格上的弱点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剖析了拉尔夫在追求宗教信仰的过程中所导致其人格的扭曲,最终造成了他个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宗教信仰对人类心灵的双重影响,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人性和神性矛盾的角度分析《荆棘鸟》中拉尔夫的人格裂变, 并且探究了造成这种裂变的根本缘由主要来自宗教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个性弱点。以对比的手法对拉尔夫人格悲剧进行思考———人性的扭曲远远超出了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展示, 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了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在神话、宗教、戏剧和哲学的维度同时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由神性(必然性)与人性的对立所构成的张力,并由此构成了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的基本要素。悲剧的结束是因为人性的确立和神性的退位,并因此使哲学理论也同时缺乏了悲剧性的深度而日益变得世俗。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善的证明——道德哲学》一书的历史背景、逻辑建构和理论阐述,说明在索洛雏约夫道德意识中,人性和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基点和动力。作为善的神性目标的上帝之国。是最高尚的道德品性的象征,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诉求,是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道德哲学人性化转向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魏玛的岁月丰富了歌德的人生阅历,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变革。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更是促成了歌德从一个狂飙突进者到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深刻转变。歌德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并在作品中展现其探索成果,以期使读者受到熏陶。在《神性》这首诗中,歌德阐明神性是人性完美的典范。人与自然不同,把神性当做人性典范,并不孜追求,以实现与其日趋接近。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神、命运是确定了的,而人是作为"问题"呈现出动。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常常作为英雄来塑造、膜拜,英雄的悲剧被界定为命运的悲剧,而本文试图从索福克勒斯的剧作里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找出作为英雄的人身上自身的性格弱点,以此阐明在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神性笼罩下,索福克勒斯率先种下了性格悲剧的种子,在神性与人性的碰撞里寻找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知人而论世”的人学理念中吸纳现代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以原态“自然人”形象展示出人性的“生物”形式与“生命”神性双重积极意义;其人性模式渗透调合一致的灵肉观念与张扬的生命意志力量.以“爱与美”宗教性的博爱情怀和无私互助协作劳动的“桃花源”社会模式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意义的重要考量;通过自然与文化的现代思瓣来关怀现代人的人性活力与生命神异化状况,使人性在文化的现代批判中洋溢着现实关怀与人本终极关怀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作为实体的人所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动物属性的总和。就语境而言,人性的概念逐渐从对自然和超自然(神性)的背离中转向对物化的反动,由此为教育的人文化增添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就结构而言,人性概念呈现出轻视身体方面、偏重心灵方面,且在心灵方面又逐渐从理性层面转向非理性层面的特征,给教育带来的是教育目的观的转换。就可塑性而言,人性概念具有某些不变的要素,但是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就基础而言,人性概念可以在生物进化的系列中加以阐释,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在学习或教育上的独特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的个性作家,《金牧场》 作为最具诗化风格的代表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小说一方面呼唤神性,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性.作者运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对神性、人性的刻画与迷失进行对比,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实现自我救赎,使得该书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不朽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感性"不仅有其内在张力——能动性(即"努斯")和受动性(即"逻各斯"),还与犹太基督宗教的"神性"形成一对外在的张力。这一张力表现为人与神的背离、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实则彰显了人性与神性的合力、人义与神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以优美的、抒情的文笔在《新月集》里塑造了一个神性的孩子形象,他是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表达的完美结晶。这个神性的孩子流溢着自然的神采,和日渐枯萎、日趋堕落的现代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泰戈尔在这个孩子身上寄托了他对纯真的童年生命的崇拜和景仰,并以期通过这孩子来重新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微弱的神性的光,同时也表达了他试图拯救现代人性的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思想学术界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长期流行着一个观点,即认为人文主义者持“人性反对神性”的立场。由于人文主义者的人神关系理论是整个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文特就“人性反对神性”一说提出商榷如下。 一 我们不妨先检视一下在国内各种书籍中出现的“人性反对神性”提法。陈小川等人编著的《文艺复兴史纲》是一部颇具特色又较全面的专题教科书。该书认为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决定他们“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①类似说法在众多哲学教科书里亦天经地义般赫然纸上。如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写道:“人文主义者用‘人道’来反对‘神道’。”②其他象陈修斋、杨祖陶合编的《欧洲哲学史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1):96-105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诗化风格。作家通过对自然的物性、人性、神性的诗意书写,铺展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和谐景观,构建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在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中,渗透着迟子建对生命存在、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从而塑造了作家纯真而深邃的诗学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