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河北省媒体采编人员为调查对象展开。《媒体采编人员新闻教育观点调查问卷》包含29个题目,除第29题为开放性问题外其余均为五级评定。问卷涉及对新闻教育的总体评价和对新闻理论、当前新闻教育某些做法、新闻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师资历、新闻与非新闻专业学生从事新闻工作以及当今新闻业界现象与现状的等诸多方面的意见与看法,以下结合调查结果分别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本文所指的“经济权力”的含义 ,并指出经济权力对大众传媒制约和影响的客观存在 ,说明本文的探讨目的 ;第二部分引述和分析中西方的媒体角色观 ,指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媒介“公共责任”和“商业逻辑”是难以回避的矛盾冲突 ;第三部分通过对媒体、广告商、受众三者关系的分析 ,从理论上指出经济权力 (主要是广告商为主的经济利益集团 )对大众传媒具有特殊影响力 ,说明媒介事实上不享有高贵的独立性 ;第四部分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指出大众传媒在经济权力影响下产生的一些负面现象 ,如营销意识的侵蚀、新闻贿买、消费主义取代批判意识等 ;第五部分是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我国大众传播业的实际 ,对如何正视媒介与经济权力的关系、媒介的责任和发展方向等做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陆彦好  顾熠男 《东南传播》2021,(10):131-136
Vlog新闻作为新兴的视听新闻形态,展现出与传统新闻迥异的新特征.受众对这一新媒介技术能否接受、如何接受,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考量的问题.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对291份来自Vlog新闻用户的问卷数据考察其使用行为.研究发现:受众信息需求、情感需求和整合需求的满足均会正向影响受众对Vlog新闻的感知有用性,其中信息需求满足的影响最大,而整合需求满足的影响最小;感知易用性也对感知有用性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上述因素可以用来预测Vlog新闻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文章基于上述结果对5位Vlog新闻用户进行访谈,并结合Vlog新闻产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年会于2008年12月2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召开.业界学界专家学者计百余人聚集一堂,研讨改革开放30年与党报、北京奥运会与传媒、汶川大地震与新闻改革等2008年中国新闻传媒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发现雷云     
叶辉 《新闻实践》2009,(5):46-48
新闻是信息,信息是流动的,转瞬即逝,有人称之为瞬间新闻;但也例外,那就是,某一类新闻长期存在着,没为人所注意,但一旦被发掘出来,便会引起关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此类新闻有人将其称之为稳态新闻.  相似文献   

6.
匡文波 《编辑之友》2021,(10):28-34
从2019年至2020年,笔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新闻获取习惯的量化研究,结论是手机阅读已经是人们新闻阅读的主要形式,微信是信任度最高的媒体,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2020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对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产生了影响?量化研究的结论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对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产生明显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手机阅读环境下传统媒体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主题为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冲突、消解与重构的关系。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原理分别是国际政治学和新闻学两个学科领域里极为重要的概念。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这个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与内涵界定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将深入论述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前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如何实现对后者的消解;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髓出发,探索未来中国媒体如何重构自身的新闻客观性原则,以寻求突破文明冲突论隔阂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聚焦当下新闻学的危机与变革,与多位学者展开思想对话.文章认为,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会成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外的第四维度,仍待观察;目前的新闻学研究较少问题意识和历时性视角,应更多地关注语言学、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和新文化史以及计量史学等新的研究动向;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中国新闻业成为社会公器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
奥运会报道是一场非常残酷、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大战,它不是单兵作战能够完成的,它必须有一个作战系统才能取胜。作为报道过五届奥运会的老兵,我这里重点讲两个部分.一是媒体竞争,二是采访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卖身救母”、“最牛钉子户”、“华南虎”、“反CNN”等等发端于网络的草根新闻,产生了预料之外的影响。从今年1月的雪灾到5月的地震灾难,大量与之相关的草根新闻也呈现在我们眼前。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而扎根于网络的草根新闻,已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越来越不容忽视。对于草根新闻,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和疑问,比如,草根新闻究竟包含哪些形态?草根新闻为何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体的真正影响力是否主要来自草根新闻,而不在于对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整合?草根新闻是点击率至上P-57面对这一新生力量,监管者应如何对待?怎样才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是让草根新闻保持混沌自由,还是对其进行管理、约束和引导?在草根新闻不断崛起的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否逐渐沦为草根新闻的跟班?草根新闻和传统新闻是共生共赢的关系,还是草根新闻会逐渐挤压并侵占传统新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导语的写作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关键技能之一。导语是一条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读者是否会对这条新闻感兴趣,是否会继续阅读下去,因而也就决定了这条新闻报道的成败。写出好的导语,是记者新闻敏感度、采写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好导语也是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一、导语要体现最有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1.好记者不会写出雷同的导语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记者对新闻采访的有效把握则是影响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采访和信息筛选进行新闻创作,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因此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受到了普遍关注。当记者面临大量的新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不仅影响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新闻记者职业形象。本文着重针对电视新闻的职业素质与形象塑造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方新闻观之差异谈北京奥运对外报道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观是了解西方国家受众的一个窗口.在关注对外报道的策略时,必须分析中西方新闻观念的差异.本文对中西方新闻观念的差异作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奥运会对外报道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4.
眼球经济时代,传媒必须以"快"制胜,只有在报道中抢占先机,才能吸引观众.本论文第一部分对突发性新闻现场直播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交代了现场直播快速反应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突发性新闻现场直播快速反应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则提出了效解决措施,第五部分揭示了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直播快速反应对我们的启示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论文指出媒体在现场直播中必须有所作为,做到反应迅速,而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要"快",还要抓住热点,展开深入报道和后续报道.  相似文献   

15.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16.
第27届奥运会期间,网上新闻图片的竞争,让许多人深深感到第四媒体“后生可畏”。可以说,此次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在奥运期间对新闻图片的重视是空前的,各网站精彩纷呈的图片报道为日后网上新闻图片使用提供了值得研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职业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一个关乎责任、道德和操守的职业,也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职业。我们的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我们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做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从做人开  相似文献   

18.
广播消息《工人代表呼吁免征“下岗补偿”所得税,税务总局准备修改有关政策》由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2000年3月 9日播出,获200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获奖作品给人最大启示就是:一篇报道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报道对热点问题反映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围绕“下岗补偿所得税”、浙江电台从“一分钟  相似文献   

19.
程爱侠 《青年记者》2017,(18):59-60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哪些新闻信息会吸引受众,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这一方面取决于新闻信息本身是否受大众关注,另一方面取决于该信息是否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标题.引人注目的方式很多,超短句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就是其一,笔者以凤凰网新闻资讯中的标题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电视台把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因其内容与百姓生活的贴近,在为百姓说话、解决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但是,其新闻报道尤其是涉及批评类新闻的时候,媒体以第三方的形象出现,对事实双方不能全面掌握,经常会出现报道的失衡,进而不能"服众",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