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过去的5年中,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标志,与假新闻(Fake news)、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后真相(Post-truth)、后事实(Post-facts)等术语相关的文章、会议、新闻、声[1]明等数量不断攀升,“后真相”与“假新闻”先后成为年度热词。其中,“后真相”荣获2016牛津词典年度最佳词汇,定义为“关于或表示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小于对情[2]感和个人信念的诉求的情况”;而“假新闻”位居柯林斯词典2017年十大年度热词榜首,用以形容“借助新闻报道传播错误的、煽动性的信[3]息”。热度背后,假新闻的阴影悄然而至,昭示了信任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2016年,全球各类政治强震不断,岁末终于以美国大选为压轴而落幕.眼前不安分年景的动荡超越了人类正常的理解力,“后真相时代”的概念因为其对荒诞现实的解释力而一举突围,成为牛津年度词汇.“后真相”意指对民意的形成,客观事实的影响远比不上个人情感和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最近,《裸婚时代》在各大卫视热播,究其原因,是其折射了当今社会一大群适龄男女对婚姻的焦虑现象.而这样一部电视连续剧,起初是由一本流行于网络的《裸婚》小说改编而来,既网络连载走红后正式出版成书,随后出售电视改编权,再加上著名导演滕华弢的执导,让这部戏一上演便成了焦点.之前有“隐婚”、“闪婚”等热词,如今《裸婚时代》推出了2011年度的热词——“裸婚”.  相似文献   

4.
“Post-truth”(后真相)是《牛津词典》选出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早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就曾使用该词,并赋予其“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过去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去年因为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后真相”使用频度增长了2000%.  相似文献   

5.
一些腐败官员由于被网络媒体曝光而真相戳穿,数十个局以上干部因为新闻传媒揭露被摘乌纱帽,许多“雷叔”、“表哥”、“房姐”被“人肉”而应声落马,受到纪检和司法部门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闻舆论监督,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热词振奋人心,以一些身居高位而罪恶昭彰的腐败大官落马震惊海外.这一舆论监督新态势,成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百日新政留给世界的新印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后真相"和"后真相时代"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被西方知识精英捧为热词。这两个概念是英美自由知识分子无视真理的来源而制造的假象,用以歪曲和限制民众对社会真相的认识。鼓吹"后真相"和"后真相政治"既是西方主流媒体及其精英对他们信念的执迷与幻觉,又是他们掩盖预测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遭到惨败的遁词。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汉语盘点”刚刚揭晓中国2014年度字与词,“法”“反腐”分别当选.如果要评一下国内媒体行业的年度热词,我想,可视化“数据新闻”势必要占一席.起航于2012年,到如今貌似花开遍地,从数据中找到热情,成了“法宝”. 可是,这“法宝”,怎样才算灵?  相似文献   

8.
周庆安 《青年记者》2017,(22):65-67
对于国际新闻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新闻发生地,往往不是会场,就是战场.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历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或者成为战地记者,都是极为难得的历练.然而2016年以来,随着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关键词,新闻界迎来了一次深层次的挑战.对于国际新闻教育来说,在关注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界媒体界对峙的同时,也应当反思这个领域的教育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10.
视窗     
《新闻实践》2011,(1):77-78
2010年全球年度热词:"漏油"、"呜呜祖啦"位列榜首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一直致力于关注语言的发展变化,该机构2010年11月14日公布的一项2010年全球年度热词调查显示,“漏油”(英同石油公司漏油Spillcam)和“呜呜祖啦”(vuvuzela)位列榜单之首,反映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及在南非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对全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确定为年度词汇以后,国内外多个学术领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后真相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依附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我国的语境中进一步讨论时不能完全挪用。本文梳理国内对后真相的探讨,从内涵和成因两个角度审视中国语境中的后真相,并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应对。媒介信任的缺失和舆论场乱象被视为后真相在我国的突出表现,而技术归因则是最常见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应当正视后真相的危机背后蕴含的启示,通过构建信任真实,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事实核查的方式,打破后真相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闫静 《浙江档案》2023,(2):30-33
“后真相”中的“竞争性真相”内涵包含了真实与虚构两个面向。在后真相时代,“档案真实”为“竞争性真相”提供了最为可靠、可信的记录信息;“档案虚构”则衍生了“超越”真相的更丰富的叙述表达。基于“档案真实”建构的身份认同更多是制度导向下的产物,而基于“档案虚构”建构的身份认同则更多是情感导向下的结果。二者蕴含着身份认同的差异逻辑。  相似文献   

13.
王婧 《新闻世界》2013,(9):231-233
2011年,“寒门难出责子”上榜年度教育热词,媒体在这场“大讨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从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了58个新闻报道样本,尝试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媒体报道内容、报道媒体及媒体态度等方面的特点,并将之与公众的反应作比较,得出媒介报道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媒体对其他社会性话题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2013年度热词的头衔授予了“自拍(Selfie)”。牛津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人们为自己拍的照片,通常指人们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摄像头拍摄,然后上传到社交网站上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的暴雨洪灾中,“污水馒头”和“抗洪神器”成了热词,不少网友由此质疑军队保障能力和国家抗洪水平.后来真相揭开:灾区情况千差万别,后勤保障充足是事实,军人偶尔用矿泉水就馒头吃也可以理解;外国抗洪也得靠沙袋,抗洪设施还得讲究因地制宜.很多人因此嘲讽起初质疑的网友,说他们是“键盘侠”,应该先搞搞清楚再发言.更有甚者说,质疑武汉130亿元防涝资金效果的也是“键盘侠”,“大灾当头,应该帮忙不添乱”. 最早把“键盘侠”带入公共话语体系的,是人民日报评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写于两年前山东招远邪教暴徒杀人事件后,批评那些指责行凶现场民众的过激网民.但如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键盘侠”的舆论价值,防止这样一个标签被泛化甚至娱乐化使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20,(1):42-42
以语言文字记录时代特征的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12月2日公布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据悉,这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十大流行语中,政治、经济热词占据榜首。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由中国提出的“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热词,在国际、国内媒体上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11,(49):1-1
大学之病,病根或在于数年驱之不去的“行政化”阴影这个周末,南京大学一句“序长不序爵”成为网络热词。  相似文献   

18.
赖丹 《传媒》2022,(17):87-89
在“全民互联”的媒介语境下,网民把“主观事实”置于“客观事实”之前,形成了主观倾向大于事实真相的“后真相”叙事。本文从互联网媒介特性与“后真相”的关系入手,发现新闻“后真相”叙事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赋权改变了话语权结构的权利逻辑;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的社交逻辑;利益取向诱导叙事功利化的利益逻辑。在这三种生成逻辑下“后真相”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反转叙事、情感叙事和体验叙事。  相似文献   

19.
信者,义也.纵观我国的五千年文明,信与义作为一份传家宝,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2010年2月21日开始,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报道时代典型人物“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系列报道.从第一天起,这组报道就开始吸引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后6次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开辟专栏持续进行升温.在此后的两会上,“信义”也成为年度热词.2010年至2011年,“信义兄弟”相继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责任公民”、“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以及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等殊荣.同时,楚天都市报的该组系列报道也获得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