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前言《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一份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也是一份在中国读者心中深具媒体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同时也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周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40万份以上.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正义、良知、理性、人文关怀"是《南方周末》始终追求的目标.创刊28年以来,该报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图景,以调查性报道为主,以责任和深度著称,被网友誉为最有良知的报刊.新年献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文体蓬勃发展的一大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报纸特点的又一内容.虽然每年只有一期,但它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独具匠心,每一期的新年献词都让读者充满期待,它所传递出的理想与希望往往能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惠荣 《青年记者》2016,(18):36-37
《南方周末》自1984年创刊,三十余年来成为理性、严肃的中国媒体的典型代表.从1997年开始刊登的新年献词特色鲜明,是《南方周末》精神的综合体现.本文着重从人格化视域对《南方周末》以及《南方周末》1997年至2015年的新年献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温如慧 《报刊之友》2014,(9):155-156
新年献词不仅是表现报纸定位立场、价值理念、人文情怀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其树立媒介个性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本文选取《南方周末》17篇新年献词(除去2013年新年献词)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并摸清其如何将报纸的立场定位、价值理念、人文情怀融入其中,增强报纸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5.
6.
《青年记者》2017,(3):14-15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宫二与叶问约战,宫二环顾辉煌的金楼,说了一句很漂亮的台词:可惜了这一屋子的精致.叶问当即表示:功夫是纤毫之争,真要打坏了东西,就算你赢.著名编剧史航后来评论这个细节时说:如果这时候,宫二抄起桌子上一个茶盅,直接往地上一砸,咣当哗啦,说“那你输定了”呢? 当然,宫二和叶问,都不是会砸茶盅的那种人,因此才能够留下那样隽永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每年元旦发表新年献词,已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惯例.新年献词内容多围绕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展开,涉及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因而,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媒体所秉持的新闻理念和观点主张,是探视其话语方式的一个捷径和不错的视角.笔者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在2009年元旦所刊发的新年献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17,(3):11-12
一夜之间,告别2016年,迎来2017年.一样的天冷风寒,昨日与今日似乎并无二致,但是过去的一年确实与往年大不相同.过去的一年,国际秩序呈现混乱态势.面对持续的难民危机,暮气沉沉的欧洲尽显疲态,英国“脱欧”更是重创欧洲一体化进程.无独有偶,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地产商人给世界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在国际政坛频现,不是偶然.政治上的急转弯,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则是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矛盾的根源又在于长期的经济低迷.2016年,全球经济在泥途中蜗行,一些热点地区恐怖主义外溢,失去自信的西方,试图高筑壁垒缓解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9.
10.
媒介记忆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媒介的意义,其他的研究视角将媒介看作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信息传播的载体,是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而从另一个视角看,媒介不仅可以是信息的延伸还可以是记忆的延伸,大众媒介可以实现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本文从《人民日报》2009年至2019年的新年献词入手,试分析其内容理念的变化与其背后媒介想反映的集体记忆,探讨当今集体记忆的缺失与大众媒介对于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多有关于新闻人自身新闻理想的描述.本文就是以1997年到2016年这21篇新年献词为例,从中分析《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有何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新闻理想分别表现在为底层百姓代言、走向理性建设以及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份享有盛誉的严肃大报,<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或震撼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或大气如<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或动情如<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或悲悯如<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是极富特色与震撼力的.也许很多读者仍然记得那句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20,(3):11-12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2020年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之时,我们送出这份最深情的祝福: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福砥砺前行的法治中国续写新的华章!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有一种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叫法治力量;有一种激励民族前进的精神叫法治精神。法治,让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7,(3):15-16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2017如期而至.辞旧迎新,你总会感叹:时间太快.不必焦虑,“快”是一种“时代感”,因为在一个快速变革的年代,时间总会过得特别快.奔跑的人们,已经习惯用指尖在手机屏幕的滑动中纵观世界,已经喜欢用表情包、转发、点赞来表达观点,在时间的轴线上,清晰地刻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16,(3):13-14
过去的一年很不寻常.即便是寻常人,也遇到了很多不寻常的事.“六月股市”惊心动魄,“全面二孩”喜出望外……变革之潮汹涌澎湃,想做一个超然于外的旁观者似乎很难. 在历史的坐标上,2015年注定是一个重要节点.“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已经描绘了未来五年的新愿景.古人说“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但是圣贤们的小康理想在历史上并没有实现过.“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意味着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未来五年被看作事关成败的决胜阶段,习惯谈“总值”和“人均”的人得换脑筋了,经常抱怨“被平均”的人则会看到更多的“补短板”,关系到每个人的大变革正在铺陈.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各大媒体纷纷组建国庆报道队伍,推出国庆特刊。相比于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南方周末》的国庆报道可谓推陈出新,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内容丰富全面,且细致深刻。本文以《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为样本,以专题设置、话语表达和办报理念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报道所体现的“理性、良知、冷静“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各大媒体纷纷组建国庆报道队伍,推出国庆特刊。相比于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南方周末》的国庆报道可谓推陈出新,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内容丰富全面,且细致深刻。本文以《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为样本,以专题设置、话语表达和办报理念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报道所体现的“理性、良知、冷静“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各大媒体纷纷组建国庆报道队伍,推出国庆特刊。相比于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南方周末》的国庆报道可谓推陈出新,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内容丰富全面,且细致深刻。本文以《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为样本,以专题设置、话语表达和办报理念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南方周末》国庆系列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报道所体现的"理性、良知、冷静"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