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智能ABC输入含有英文的中文句子时.使用Ctrl+Space切换中英文输入状态十分麻烦。其实在智能ABC输入拼音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输入英文.可以不必切换到英文方式。键入“v”再输入想输入的英文.按空格键输出就可以了,英文字母就会出现.“v”不会显现出来。比如输入“vWindows Media Playei”按空格.就会得到“Windows Media Player”。在智能ABC中“v”也可输入图形符号。  相似文献   

2.
(一)“俄”,还是“白俄”? 读报中常发现某些编辑作题时用心良苦,能省的字尽量省,但有些字不该省的时候,就不应省,否则“以辞害意”,就得不偿失了. 比如2011年12月1日上海的《新闻晚报》有一新闻,题为“俄地铁爆炸案两被告被判死刑”,报道“白饿罗斯最高法院11月30日”的一次判决,文中明明写的是“白俄罗斯”,标题上却是“俄”(俄罗斯的缩写),显然容易使人读题时产生错觉,认为此案发生在俄罗斯.其实,整个案件以及判决都发生在“白俄罗斯”.  相似文献   

3.
一部《红高粱》让许多外国人误以为中国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卧虎藏龙》又让他们误以为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当“非主流”占据了西方关注中国的“主渠道”时,“主流”就沦落为跑堂的“小二”.  相似文献   

4.
评论政治问题,需要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熟知国情,洞悉时局的大智慧. 提到王造时的名字,估计不少人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如果说“七君子”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哦.然而,很多关于“七君子”的表述,都是“沈钧儒等”,王造时的名字和影响,也在“等”字后面被逐步淡忘.历史学者姜平在为王造时立传时,特意用了“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王造时或许有不少的身份,但政论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早在学生时期,王造时就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就像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一样,十分注意在“新闻市场”中抓“行情”.我们在阅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市场上的货”,自己身边就有,或是自己没动手抓,或是抓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体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识货”,二是出击的“火候”没把握住.要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很多,作为一名通讯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和群众交朋友.  相似文献   

6.
“群众高兴地说..一”“干部战士深有体会地说……”“大家激动地说……”“工人们信,二百倍地说.”:.”“同志们满怀豪情地说·….“学生和老师们异口同声地说……”“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说“一” 每当看到报纸上这些描述群体的各式“说”的报道时,我心里总不觉生发出一种别扭感. “大家是不是就这样说的?”稍懂街闻写作常识的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会产生如此疑问.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思维方法、观察生活的感受以及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说出来的话怎么能够“众口一词”、‘异口同声”?这些只…  相似文献   

7.
201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还没开始,一个声音已经特别响亮:“民营书业真正浮出水面,以崭新面貌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其实,自打1987年第一届“社科图书交易会”(北京图书订货会前身)起,民营书业就如影相随,没和订货会断过联系,只是这影子时大时小,时明时暗罢了.民营书业“打开冰山一角”早已成为历史,全部浮出水面也有一段时日.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9.
一 当我写下“最喜今生为书忙”这七个字时,往事前尘尽来笔底.从大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华书局做编辑起,我就开始了“为书忙”的生涯.如果再往前推,大学没有毕业时,我已开始了“出版”工作. 1966年初夏,我们已经毕业,只等学校最后宣布分配方案,便可到工作单位报到了.5月25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北大的学生像每天一样照常睡午觉.下午三点,震撼全国的大事发生了.被称为“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就在我们每天吃饭的大食堂东墙上贴出来了.在我的印象中“文化大革命”是从这时开始的.因为那以前的种种事件、种种传说,离我们似乎很远.“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一出,霎时间,北京大学大乱,北京市大乱,全国大乱.  相似文献   

10.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周炬  马超 《新闻前哨》2014,(9):47-48
新闻不会消亡 “报纸”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是“newspaper”,这一单词由“新闻(news)”和“纸(paper)”两个词组成,报纸就是“纸上的新闻”.新闻会消亡吗?答案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就一定会存在.那么若干年后,会消亡的只是“纸媒”这种传播形式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报纸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容的传播需求,甚至开始阻碍内容的传播时,就应该被抛弃,被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就彩票事件.深圳民政部门在答复人大委员质询时表示.被人钻了管理漏洞。面对彩票的暴利.任何人都会继续“钻空子”.为什么民政部门会留下内部控制的漏洞?谁该为此负责?” 新浪网评  相似文献   

13.
罗旻 《今传媒》2016,(7):99-101
肥皂剧的创作,既遵循文类戏剧中的“类型逼真”,又遵循“文化逼真”.当“类型逼真”和“文化逼真”随意糅杂不遵循既有象征编码的规则时,肥皂剧构建的媒介真实就呈现出一种“悖论”状态,从而扰乱受众认知基模的运作,使得受众对“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的认知出现混乱.肥皂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再现“真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悖论”和对受众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十多年了,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杂文、散文时,又有人提醒:“只有小说才是文学的正宗,不写小说就算不得什么的.”慢慢的写下来,各种体裁都有所尝试,当然也发表了一点点小说.这时有人指点:“搞写作,不出一两本书,光是小文章有啥用呢?”真的就弄出了一本杂文随笔集,可惜十年一瞬间,批评家们多半下海:“这年头了,写书能赚几个钞票?”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6.
“三岁时,海浪拍上我的脚,从此我就爱上了海洋……”“当我潜入深海时,也许会遇上不可知的事物,但对于这份危险我总能泰然处之……”(席薇亚·厄尔博士)席薇亚·厄尔,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美国海洋大气总署(U.S.National Oceanic and  相似文献   

1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18.
李志刚 《出版参考》2011,(10):27-27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呜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相似文献   

19.
1945年到1947年,我在重庆《新民报》编副刊的时候,每天发稿二千多字,只要上班三个小时就够了,现在一个副刊多少人编?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害人,如果夏衍、张恨水等老一辈也处在这个环境,恐怕也很难出成就. 我当编辑时从来不对来稿乱加删改;必须改动时,也是尽量慎重.现在这种对待作者的态度,不知是否也属于十年内乱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常昕  李庚轩  朱莹 《传媒》2015,(2):52-54
“弹幕”是视频分享网站的一路分支,其与一般的网络视频的不同在于,网络用户能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并即时将评论以滑动字幕的样态显示在屏幕上.当某部视频拥有足够多的评论时,屏幕就会出现仿佛无数“子弹”飞过的视觉效果,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作“弹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