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5年的新春佳节,腾讯旗下的社交型新媒介微信推出的应用——微信红包,以火爆的势头成为新年里最受欢迎的"新节目",央视春晚更是预见了新媒介的发展前景与腾讯微信合作,在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推出了由各个企业赞助投资的"春晚红包".传播媒介的创新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社交与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基于这种创新基础上的腾讯、央视春晚及广告投资方的合作,却是一种互惠共赢的行为.本文结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特性,从腾讯微信、央视、赞助商三个角度对微信红包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3.
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各种网络红包活动充斥着网络社交圈,以微信红包为首的各类网络红包互动,影响着我们的旧有社交习惯。从《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中看出,不仅仅是传统的年轻网络用户,微信红包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对于网络红包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其自身蹿红的缘由,还需要研究其引发的众媒社交现象。本文以微信红包为研究对象,分阶段研究其发展历程,探讨微信红包带来的众媒社交现象,从而辩证看待网络红包的利弊,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微信从广泛运用以来大受欢迎的基础上,微信红包像一枚炸弹般地将这种粘性较强的极富聚合力的即时通讯兼社交网络平台炸出了热火的局面。热闹的背后引发了不少对于微信红包火爆的原因和影响力的探索和思考,但对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和消极表现的探析也显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和商业的结合是微信红包诞生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而催生的战略.在这一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中,腾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春节红包,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春节.它以全民参与的方式呈现出社交与金融相融合的特点,同时,其具有的游戏和娱乐特质,使得微信红包在春节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媒介奇观,而春节抢红包则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相似文献   

8.
微信摇电视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复合型模式。它以“红包”为切入点,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第三方支付功能和电商功能打通了电视内容观看、互动、广告、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将电视的受众转化为用户并将用户数据沉淀下来,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视内容、提高广告回报率,实现电视相关商品、视频内容的O2O业务,颠覆了传统的“二次售卖”商业模式,转而升级为电视+社交+电商(广告商)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微信红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的喜爱,收发红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传播的时尚。微信红包兴起是社交媒体基于媒介技术发展、媒介精准营销、文化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共同结果。但其对人际传播的作用优劣参半,需要针对性地消除其在人际传播中的消极影响,帮助大众正确认识社交新媒体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婷婷  王谦 《出版广角》2016,(12):59-61
腾讯公司在2014年马年春节推出微信红包.在羊年、猴年,微信红包携手春晚引发更多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信红包营销现状进而总结其营销手段,在此基础上对微信红包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最近,宝马、VIVO和可口可乐三个微信朋友圈广告在手机上掀起了一场广告狂欢。用户对此大概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社交媒体通过广告谋求商业化无可厚非,另一种声音则是斥责微信的"强盗逻辑"。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无不将广告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Facebook在2014年广告收入超过了55亿美元,且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超过66%。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年收入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可以说广告是微信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进入2015年,微信的商业化还体现在微信红包和微信搜索上。微信搜索框除了对朋友圈、文章、收藏内容的搜索外,搜索附近餐厅的新功能被加入进来,整合了大众点评的  相似文献   

14.
微信是当下最流行的一款移动社交通讯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使用体检,构建了移动学习环境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根据目前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微信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以及移动学习者如何使用微信进行移动学习,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对QQ、微博、微信三种社交工具在学习支持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及其应用技术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图书产业的生态环境.文章以微信书为例对图书产业的一些新变化进行探讨.微信书是一种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互联网社交网络个性化印刷制品.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是一种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应用与传统图书印刷业的结合,不同于按需印刷、自助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新图书生产现象.剖析微信书现象,可以为观察图书产业的新变化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玉枝 《青年记者》2016,(15):72-72
2016年除夕,腾讯再次强势出击,推出了“照片红包+拜年红包+普通红包+群红包”模式,参与人数多达4.2亿人,产生了80.8亿个红包,2900万张红包照片传递在朋友圈中。可见,微信在市场运作以及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我们仅从传播的传递观视角来解析微信已经远远不够。微信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构建了一种新秩序。美国媒介批评家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思想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效果研究和功能主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研究不够全面。笔者运用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解析微信,并通过分析微信对日常观念的重新构建来探讨微信构建的仪式共享新秩序,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15年羊年春节一场红包大战成了最大的看点。这场吸引各大互联网平台和无数企业参加的红包大战展示了社交平台的巨大能量,凸显出这个以"互联网+"为新方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关系传播的重要性和挖掘不尽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之间的"双赢"战争,分析两者在关系传播中的创新与突破,强调树立"社交网络+"思维在新媒介创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继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引爆微信及朋友圈,2015年春节随着支付宝等公司的相继加入,一系列红包活动持续升温,从而引发各界新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春节红包文化入手,通过比较方法,分析传统实体红包与新媒体红包的特点,考察春节红包文化在其中的变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接红包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望借此增加人们对红包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了解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激发大众对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且慢慢地转变成微信文化,如"朋友圈"社交文化、"晒"文化、点赞文化、红包文化等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影响。下面笔者就新形势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