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小学部张雪敬老师结合“世界上的国家”(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利用图画书《村里来了马戏团》,以拓展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上了一堂以“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出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有幸听了李艳萍老师执教的一堂苏教版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感触颇深,想借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3.
借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东风,笔者和几位领导一起听了中年级两堂品德与社会课。【镜头一】《从一滴水说起》教学师:"……说一说你的生活中有这样浪费水的现象吗?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马上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不一会,教室内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Z2)
这是一堂《品德与社会课》,我快速地讲完书本中的内容之后,便拿出学生的习作本,开始了一堂史无前例的"习作课"。我先问学生们想听谁的文章。由  相似文献   

6.
张全岗 《考试周刊》2014,(45):170-17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成功的关键。兴趣既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见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以优美动听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漫画、直观的多媒体电教手段等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网上看到一堂高三作文教学公开课,内容是叙事类散文的写作指导,执教者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教师。他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写作实践现身说法,告诉学生怎样写叙事类散文。这个构思很好,课堂上开端的创设也很不错。上课后,这位老师由近年来高考中少有考生写叙事类散文说起,指出:如果到时能写出好的叙事类散文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更容易得到更高的分数,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可接下来的环节出了问题——老师发下自己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让这位青年教师大跌眼镜:“我不喜欢你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刘金英 《学周刊C版》2010,(8):110-1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我就情境创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有效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除了课堂,老师和学生就少有交流的机会。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想上一堂怎样的课;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被哪些事感动着,又有哪些事得不到学生理解?何不搭建一个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11.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一、现实演绎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参与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只能依赖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及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激发不出学生思想的火花。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上半年,我应邀参加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县级品德教研活动,观摩了一堂由一位素质不错的青年男教师执教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圆明园在哭泣》,在他成功执教之后的一片好评声中,我一直纠结于课堂教学中两个被不少人认为是亮点的细节问题,徘徊于历史与课堂、历史真实与学生现实之间,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16.
于海玲 《考试周刊》2013,(21):147-147
<正>新课改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家里和父母顶嘴,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经常不完成作业,上网玩游戏成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差的表现,并且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也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孩子太难教了,也使我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怎样让孩子真正走进思品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是当前小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丽玲 《广西教育》2014,(17):122-123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品德培养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笔者经过探索、实践,认为把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且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老师的批语     
那是一个下午,我高兴地来到学校。走进教室发现桌子上有我的日记本,翻开一看有三行字:“你的字为什么越写越乱?如果你是老师,看到自己那么喜欢的学生,竟然把作业写得这么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