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全面正确认识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论述了社会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进行当前社会改革必须采取的几项措施和政策,为社会改革指明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4.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求,建设民主法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本质要求.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必须加强民主权利的保障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制度建设,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价值与体制模式共同构筑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自由主义民主,在政治上促进了人的解放,为民主基本价值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却没有为这种解放提供必需的经济物质条件。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民主的巩固与拓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继承民主的基本价值,超越自由主义的民主模式,为民主发展创造必需的物质社会条件,建设能够促进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足和平与发展,任何国家为了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都把发展作为首选的国策。我国,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趔,就是推动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不管西方政治民主化对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产生多大影响,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建设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一些国家目前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严重问题。前不久,极少数人打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企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反动势力则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妄图使社会主义国家转而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因此,一个严肃的客观现实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究竟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对此,我认为必须解决两方面的认识问题。第一,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  相似文献   

8.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全面系统地阐释,深刻而生动地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发展道路、总体要求、任务与目标等,清晰地描绘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图景。本文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阐释作一定解读。  相似文献   

9.
周益新 《求学》2004,(6):15-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新修订的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举措。使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更加充分。保障这些权利的法制更加健全。同时。随着党风和政风的改进。尤其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亲民作风。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与自己更亲近了。2003年高考命题已经在关注政治明建设的问题。例如江苏、广东高考政治题的第20题。上海市高考政治试题的第11题。全国科综合测试题(新课程卷)的第15题都是以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考查背景。考查有关社会主义民主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等知识。2004年高考命题将会继续关注政治明建设的问题。因此。考生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但还面临许多发展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政治表明政治的民主特质,它是一种核心的政治价值观。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言,也是一种核心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民主表明民主政治价值观需要结合实际具体化,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从一般性视角来看,政治民主表现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面;从特殊性视角来看,政治民主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要提高社会主义民政治能力,首先要提高党发展自身民主的能力,不断推进党自身的民主化;其次要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保证;第四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人类政党政治中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3.
唯物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确立和加固起着一定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而民主政治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有怎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有怎样的民主政治相衬托。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民主政治的运行必须以健全的法制 作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必须走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备考指南】命题趋势:纵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或各地实践为背景,从微观角度切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属于偶考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于 ,他深刻论述并解决了以下基本理论问题 :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两种类型民主的区分 ,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了根本原则 ;关于民主地位的深刻认识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开辟了道路 ;关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沿循这样五条路径共同推进:“党内——党外”;“基层——高层”;“社会——国家”;“法治——宪政”;“局部——整体”。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明是人类政治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政治明概念的提出,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根源和理论脉络,开拓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明认识的新境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得到有效运行而使其功能发挥受阻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究其根本,是因为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而又缺无民主文化支撑之故。为此,必须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创建鼎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