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丹 《东南传播》2012,(11):141-142
何心冷,民国著名的副刊编辑,他一生为副刊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大公报》任职期间,何心冷创办了"电影"副刊,用以发表影评与影片讯息。在"电影"副刊中,何心冷对于20世纪初期我国电影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三驾马车"的新记时期,《大公报》不但注重社评、星期论文、通讯以及新闻,还对副刊、专刊格外重视。续刊初期就由何心冷于第八版创设名为《艺林》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大公报》的众多专刊很好地记录和呈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其中的女性副刊,更是对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意义。早在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就格外关注女性问题,提出反对女性缠足等旗帜鲜明的主张,创办天足社;大力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提倡兴办女学,鼓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注重编辑读者来信类栏目,在“读者论坛”里引导读者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以言之有理为标准,重视刊载各方意见甚至是与自己相反的见解,积极地为尽可能多的民众提供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人们开创了编辑读者来信栏目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5.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6.
李文邦 《出版科学》2016,24(6):120-124
1919—1922年,毛泽东以“馆外撰述员”的身份参与湖南《大公报》的采写与编辑工作,这是青年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和编辑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大公报》的编撰活动,既对当时湖南的社会、政治、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因为租界的设立、外侨的涌入以及冬季寒冷的气候特征,天津成为冰球运动最先传入和开展较为活跃的中国近代城市,新记《大公报》则是较早倡导且报道冰球运动的近代中文报刊。在文化表征视角下,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历史考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天津《大公报》冰球报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报道既表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北平冰球运动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也表征了近代冰球运动华洋二元的权力结构及殖民和反殖民的文化斗争。这种表征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属性、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性与反殖民性诉求,以及新记《大公报》爱国立场和救亡图存宣传等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9.
张湛苹 《新闻窗》2010,(1):117-117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从1913年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到1949年在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去世,在新闻界一共打拼了37年。他曾经担任过《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创办《新社会报》,主持《国闻周报》,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11.
李煜秋 《青年记者》2009,(12):90-91
一战爆发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给私营报业的成长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1914年到1921年和1926年到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两段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民营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民营大报逐步现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新记《大公报》和北平的《世界日报》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和期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报纸和期刊也就没有现代文学。而报纸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建立,是缘于刊登文学创作的副刊,仅以“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和20世纪30年代风光无限的《申报·自由谈》和《大公报》“文  相似文献   

13.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生活书店首创“全国出版物联合广告”,很好地解决了一些小出版社(书店)的困难,深受出版界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这种联合广告包定全国著名大型报纸包括《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第一版全版或上半版.用作图书广告宣传。他们精心设计,将版面分为大小若干块,其中除一部分用于登载本版书的广告外,其他部分用来刊载同行业的出版物的广告。  相似文献   

15.
范用     
《出版参考》2010,(5):M0002-M0002
范用,1923年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作品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等。20世纪80年代初,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知名刊物;还组织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批图书。  相似文献   

16.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0):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英敛之。到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售与王郅隆、王接办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9个月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决定接办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因经营困难而巳停刊的天津《大公报》。“新记”是标志与前《大公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于鸿斌 《新闻传播》2010,(6):109-109
《自由谈》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著名大报《申报》的著名副刊。前后历经11任编辑。在不同编辑主持下《自由谈》的面目就不同,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1915年主持的吴觉迷注重激发民众的尚武精神.对时势的关注走的是激进的路线。1916年短暂上任的姚宛雏因以诗词为主的编辑风格与《自由谈》原来的编辑风格不符,也很快辞去。  相似文献   

19.
彭燕 《新闻爱好者》2011,(5):102-103
吕碧城是我国第一个女编辑,与《大公报》有着极深的渊源,在《大公报》的经历是吕碧城一生的转折,对其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吕碧城在《大公报》的主要活动:与《大公报》的结缘,写了大量关于女子教育、女子独立和针砭时政的文章以及与秋瑾的结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