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2.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学校的对象是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所以学校管理更需突出精细化的一面。而学校教育工作管理中,应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精细化的德育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人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于精,而精益求精也。”精益求精的态度古已有之,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管理也都离不开“精细”二字。管理一所学校,更应突出精细化的内涵,把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好、做细,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我国历来在农业上讲究"精耕细作",在生活上讲究"精打细算",工艺上讲究"镂尖吹影",企业管理追求"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走精细化路线。"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必然趋势。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前身是酒钢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2007年两校合并后移交政府管理,更名为嘉峪关市第六中  相似文献   

5.
<正>在成语家族中,有很多首尾同字的,如:精益求精——《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用"精益求精"来表明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相似文献   

6.
在成语家族中,有很多首尾同字的,如:精益求精——《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用"精益求精"来表明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注解是:"言治骨角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意求其精也。""切、磋、琢、磨"放在今天,就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我们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开小学秉承这一理念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德治校、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不断通过对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过程的深刻理解,守望德育的内涵实质,以"责任"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工作重  相似文献   

8.
校长是一个职业,它既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就要懂得管理之道,寻求管理之策,追求管理效益。学校的管理过程概括地说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但核心乃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核心乃是"人心"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蒋春遐 《考试周刊》2013,(58):190-190
<正>传说鲧一味息壤堵水,九年不成,被杀于羽郊;禹疏堵并举、首重于疏,治水成功。疏、堵之争,千年不息。高中班主任在管理中可能会发现:"堵"已成为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或生活常态,结果是越堵越僵,既给别人添堵,又给自己添堵,僵化的认识,令人难受其扰或不堪重负。兵书有云: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在管理实践中发现:堵而添堵,疏而不"输",取舍之妙,存乎一心。一、案例思考:带刺玫瑰分外香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常常谈网色变,殊不知网络是带刺的玫瑰,不能因为有"刺",而放弃对"花"的欣赏与采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中职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以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对学生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有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一、突出重点,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中职学校工作的一大难点。学校管理者应以强化学生工作为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切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文化管理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文化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无为管理、人本管理及柔性管理。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一般存在两种管理理念:"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有的校长践行"有为而治"的理念,事事亲为,啥事都管;有的校长则信奉"无为而治"的理念,总是把任务分派给副校长或中层干部甚或普通老师,让他们来做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老子《道德经》中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本文从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为而不争"才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无穷的激励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懂得努力做到"为而不争"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两个角度阐述了这一哲学思想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学校以心治心管理理念及其内容  现代学校以心治心管理理念 ,就是指现代学校高层管理者以心为本 ,运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率先进行自我治心 ,提高心理品质和洞悉心灵的能力 ,使自己有一颗充满能量的心 ,深入了解、真诚尊重和积极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需求与意愿 ,并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有效影响带动和调节被管理者的心理 ,以最大限度地赢得师生员工的拥戴。现代学校以心治心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坚持以心为本。首先 ,人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 ,学校成员的心理能量的充分发挥 ,是学校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而现代学校一切管理工…  相似文献   

15.
作为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从严治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分析班级管理应该如何从严治理,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既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外在条件,又激励他们不断形成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不竭的自我进取力,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在"严"中完善。  相似文献   

16.
郑林 《考试周刊》2013,(58):179-179
<正>学校依靠什么发展?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学校在竞争潮流中获胜的法宝?对此很多专家和学校领导者都有自己独辟蹊径的见解和招数。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亦有些许肤浅之见: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不外乎实施文化管理。实行文化管理模式、尊重人的和谐关系,才会让校长(管理者)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甚至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进而推动学校的大发展。一、文化质量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重点一所优质的星级学校不在于它的外观如何美丽堂皇,而在于它的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蕴藏在校园的每一  相似文献   

17.
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的时代呼唤,也是现实的使命。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如何去应答这个现实命题,既是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想,也体现了校长的办学价值取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宋史·胡瑗传》)从校长的立场上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办好自己工作的学校,而这所学校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18.
刘红燕  高秀芬 《中国教师》2011,(Z1):181-18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我们,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六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根基。所谓  相似文献   

19.
李渺 《中国教师》2008,(7):14-16
<正>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相似文献   

20.
"学校经营"是新近引进的一个概念,甚有取代"学校管理"的趋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内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教书育人工作。不能用单指一个方面活动的概念"经营"来统括学校的所有活动;"经营"与"管理"各有旨趣,不可彼此混淆,各有效用,不能相互替代。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科学思维革命,反对"二元对峙"、"非此即彼"、"直线判断"等传统思维,倡行"层次贯通"、"虚实相应"、"相互融合"等现代系统思维。由是,"经营"与"管理"犹如鸟之"一体两冀"、人之"一脑两手",分则"两亏",合则"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