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2.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4.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活讲究快节奏,什么都快,包括采访。 这和以前我所看过的诸如采访方法论一类书中的要求是大不相同了。那些书上告诫记者,在去采访一个人之前,一定要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在一些中外记者自己写的书里,甚至谈到准备工作要一个月左右。即使短期准备,即使是采访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要一周或两三天的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7.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如何体现按劳分配问题。当时,我在县农委工作,县委领导要我陪同周原下乡采访。我俩虽相处时间不长,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使我难忘……。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到当时黄庄公社槐树大队。我们是步行去的。住,即在大队部的两张破床上,铺的是已破的席片。盖的是又黑又霉的  相似文献   

8.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传神状物尽在阿堵之中”,这是古人论及画事的见解。所谓“阿堵”是指眼睛。眼睛活了,人物就活了一半。 新闻作品同样要写活,但不能生吞活剥古人的画论。要写活一个人物,需把握人物身上两样活的东西,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关于活的语言,许多记者都懂得要再现人物有特点的说话方式和口头语,用这些语言来表现人的笑貌音容,达到“闻其言而知其人”的效果。但是,仅凭闻其“言”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其“行”,就是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行为准确地写出来,使  相似文献   

12.
饶单  陈蕾 《新闻前哨》2002,(5):33-34
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要做好采访工作。就广播而言,最初是第一线记者的认识采访活动,收集资料及做好实况录音等等,如果没有最初的采访活动及资料、音响,广播制作便无从开始,所以担任最初采访任务的一线记者,其重要性就在他们处在这链条的第一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很多优秀的记者部善于将时间多花在采访前的准备上,从而大大提高了采访时的效率,求得时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一记者要访问希特勒,希特勒只给一分钟时间.记者说,一分钟就够了。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他认真观察了希特勒的言谈举止,回来便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希特勒印象记》.印象主要还是得力于访问前采集的大量材料上。著名导演谢晋同志在一次出访归来时谈到,美国的记者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他们的采访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而国内的不少记者不大善于  相似文献   

14.
王美莹 《新闻窗》2010,(4):100-100
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展开的专题报道。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记者都要面对。人物报道作品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把人物采访透,触及人物的灵魂,采访出他(她)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提炼出其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要把人物写得深入细致,不能不谈到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5.
常听一些记者同行们议论:人物报道要出彩,还非得“沾”些名人或英雄的光彩。我却不然。写名人,固然能令文章平添魅力,容易赢得受众,但挖掘并写好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仅是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而且同样也能有令人叫好的效果。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采访过程中,经常会和这样一些普通人打交道:他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却闪烁着时代的光彩和极富个性特色的东西。我在记者生涯中,就采访过许多普通人,他们中有工人、街道里弄的  相似文献   

16.
以群众为师     
冯健同志系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年末,他同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高级记者周原到河南采访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河南省的20多个市县,同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到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后,先后写了《潮涌中州》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文,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这里发表的是他这次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顶梁柱》这篇报道在安阳反响很大,有些村支书读过之后感动得痛哭不已。”安阳记者站站长李根林同志回报社开会,一见面就向我们通报了这个信息。一篇人物通讯竟然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回忆这次采访,我们认识到,要写好人物通讯,必须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从客观上把  相似文献   

18.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9.
思考的深度     
高尔基说:“谁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如何理解这个“思考”呢?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的体会是:一篇稿件的质量,取决于采访,而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她初当记者时,采访只知道采访材料,却不懂得采访思想观点。如果没采访到思想观点,那些生动的材料就象  相似文献   

20.
说那位“记者”笔头硬,即指文章写得棒。一枝硬笔头,得来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必须具备,这就是笔头要连着地头、炕头。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38年,笔头可谓硬矣。她就坚持一条,采访必到地头、炕头,必到第一线。即使现在年龄大了,仍矢志不渝。不久前,她去四川采访,不打搅省委县委,一竿子插到农民家里。事后,县上的同志知道了说,我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