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新时期要搞好典型报道,其出路即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大胆摒弃、否定旧的新闻报道模式,勇于在内容、形式等上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将典型报道写深写细,从而实现“可读”。媒体宣传典型,是要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但是有些典型报道动辄板起面孔说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典型形象离官兵们太远,仅靠干涩乏味的数字来说明成绩,让人看了第一句就不想看第二句,可读性很低。其实,可读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二是表达。牵涉到报道的事实、立意、标题及情节、细节等方方面面。新闻报道的典型,需要反映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丰满、生动的典型材料来概括广泛的现象。同样值得重视而易被忽视的是细节。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其所谓“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就是因为细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典型报道靠事实说话,而事实要靠细节来打动人。在典型报道中,在涉及可感性较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叙述的节  相似文献   

4.
张垒 《青年记者》2017,(30):11-13
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说:“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  相似文献   

6.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碰到一些涉及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时,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对新闻事实有比较深的了解,并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分析。在当今新闻信息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记者如果能发挥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带上些有力的分析和深层次的评价,岂不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近两年,我们在经济报道实践中注意用经济新闻述评的方法报道分析新闻事实,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从中也摸索到一些写好经济新闻述评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9.
张丹 《新闻窗》2008,(4):123-123
新闻宣传“三贴近”即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宣传艺术、丰富报道形式,把正确导向体现在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把需要群众认识的问题融入到与群众的平等交流之中,把思想教育的内容统一到为群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其他服务之中,它是指导新闻工作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使报道计划同实际情况对上号,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稿子。我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对于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是十分看重的。那时,我当记者在基层跑,远离报社,交通不便,通讯也很困难,对全局缺乏了解,每当拿到一份报道计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报道是以图片和图片说明文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的,是通过视觉形象报道新闻事实的。只能拍出好图片而不能写出好图片说明的人,不能算一个好的摄影记者。高水平的图片说明,不仅可以弥补图片表达新闻事实的局限,还可以增强图片本身的感染力,增强摄影报道的影响力。好的新闻图片就像好的消息一样,要新闻五要素齐全。新闻图片的说明不是“看图识字”,它是图片画面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要将最新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写在最前面,一般不需要过多地  相似文献   

12.
中央新闻机构对驻地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新闻报道。中央台也一直要求我们驻疆记者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的。驻疆记者,踏着新疆的大地,呼吸着新疆的空气,生活在新疆人民之中,当然要立足新疆。从新疆发生的各种事实中选择适宜报道的事实。我长期在新疆当地方记者,对“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的理解,就是新疆发生的新闻事实地方特点越显明,事实所含有的全国意义也越大,其报道价值也越高。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实要特,意义要大。所谓了解事实,就要着重了解这种事实;所谓选择事实,就要选择这种事实;所谓报道事实,就要报道这种事实。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大都要体现在了解、选择、报道事实之中。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在了解事  相似文献   

13.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来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我在采写《春潮澎湃———许昌高效农业开发述评》(1997年3月25日《许昌日报…  相似文献   

14.
消息写作的经验告诉我们,背景材料往往对新闻事实发生或发展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进行说明。它又能解释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表达报道的主题服务。因此,写消息要交代必要的背景,正是让读者全面地、发展地了解报道的事实。由此可见,背景在消息中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烘托报道主体必需的内容。概括起来说,背景材料在消息中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主要有如下种种:其一,人物背景。这类背景主要是交代报道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经历、爱好等内容。有些消息除告诉读者某人做什么事或什么事发生在某人身上之…  相似文献   

15.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作文贵在谋篇布局,写新闻也要善选准角度。 何谓新闻角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一新闻事实,从许多不同的侧面予以报道的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的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报道的写作角度。 80年代初,云梦县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王二婆两年拿着同一个油壶到队里分油,去年“会计伢”说她“心大油壶大”,第二年,同一个“会计伢”却嫌她油壶小,分的油装不了。作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写了《会计伢嫌我油壶小》的文章,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好新闻;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在写…  相似文献   

18.
飞花拾零     
要到没有任何准备的地方去调查中共吉林省委书何竹康在《努力做到正确地进行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要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应做到反映的客观准确,如实无误,要将调查研究所得材料的真实性置于第一位。”何竹康说,我们凡是到基层向群众调查,第一注意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第二一般不事先通知,力求了解真情,  相似文献   

19.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20.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